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C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Om/s。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O.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2.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3.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4.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三、乐音及三个特征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2.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用硬纸片在梳子齿上快划和慢划时可以发现:划的快音调高,用同样大的力拨动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时可以发现:橡皮筋振动快发声音调高。综合两个实验现象你得到的共同结论是: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3.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4.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5•区分乐音三要素: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高声大叫一指响度;咼音歌唱家指音调。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2.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3•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O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4.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五、声的利用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例1填空题1•声音在15°C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传播170m距离所需的时间为s。2•摩托车加上消音器是在处减弱噪声;把门窗关上,是在处减弱噪声掩耳盗铃”是在处减弱噪声。3•人在讲话或唱歌时,用手指摸颈前喉头部分,会感到声带在;登上月球的两个宇航员面对面站着也不能直接交谈,这是因为月球上没有。4•渔民可以利用电子发声器把鱼儿吸引到网里面来,表明水能够。5•减弱噪声的三条途径:一是在减弱,二是在减弱,三是在减弱•在控制噪声不超过分贝才能保证休息和睡眠。6•现代城市里常常在主要街道上设置噪声监测设备。若某一时刻该装置的显示屏显示90的数据,这个数据的单位是;当附近没有汽车或摩托车驶过时,显示屏上的数据将(选填增大或减小。7•在图中所示的装置中,敲响右边的音叉,会看到的现象是竖直放置的泡沫小球。如将上述装置由宇航员带到月球表面做实验,则会看到泡沫小球,这说明了。fl8•有时我们接起电话,彼此间只说了声“您好”,对方还未来得及告诉我他是谁,如果他是我们熟悉的人,我们就能知道他是谁,这是根据来判断的。例2选择题9.在唱歌时,演员发出的每个音的音调不同,这是因为发音时声带振动的(A.频率不同B.振幅不同C.频率和振幅都不同D.响度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