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刘力学习商业项目的规划和操作(二)!转贴这是2004年MAPIC国际商业地产展会为例,这是中国地产论坛,这边是仲量联行的主持人,这是中国连锁协会的郭会长,这是华贸天地的总经理,这是家乐福的市场研究主任,上面讨论,底下举手提问,大部分都是问我们怎么进入中国?没有一个问我为什么要进中国市场?大家是有共识,中国市场吸引力很大,外国人愿意进来,但是不得其门而入,就是没有办法接到一起。(PPT)这是去的部分人员的合影,这是嘎纳市的市长,这是荀培路,这是郭戈平会长。如果简单地从英文来讲,英语系国家和法语系国家写的招商资料都是不一样的,这是华远当时招商的项目,现在这个项目建成了,在西直门高粱桥、动物园后面的那条街上,英文缩写叫HIP,HIP的英文是“屁股”,洋人根本就不明白是什么意思,潘石屹的SOHO是什么?英语语系的国家里面SOHO是指伦敦的红灯街区。所以老外就不知道你是商业还是夜总会。(PPT)这是我们在上面获了一个奖,这是河南建业的老总。(PPT)这是CITYSCAPE,在阿联酋迪拜举办的另外一个商业地产的盛会,在这些展会上,开始有了一些中国开发商的身影了,大家都学过英语,但是没有办法开口,中国人去了也是有钱、有项目、有市场、有机会,急了一头汗,不知道么么说。前面讲的是Shoppingmall的状况,下面讲一下底层商铺,商业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大的综合性商业,Shoppingmall是一个英文词,中文翻译过来是大型综合性商业;第二类是住宅底商。住宅底商的建设量也非常大,最早的北京住宅里面是没有商业的,比如像我住的光大花园、阳春光华,都是没有商业的,后来随着广东的开发商来,广东由于比较热,商业活动非常繁荣,所以他们来了以后,住宅底下特别是是临街的都带商业,这是珠江国际城,我们做的,在通州,那么老远的地方下面也都是商业,这些有一些是商业公司临时租的,在通州宋庄那里。随着广东的开发商来了,导致住宅下面能做商业的都做商业了,导致一下子供应量过剩,问题在哪儿呢?第一你在外面临街是可以经营的,小区里面没有办法经营。比如我现在住的地方,当时叫剑桥博物馆,下面全是商业,那个楼拐到里面的地方都做了商业,临街的外面还有花园,没有临着马路,开了一个美容的,小区里面也有很大的一片商业,买了以后开始开茶馆,没人喝,改了图书馆,也没有人来,现在黑灯了,什么也不做了,只剩下交物业费了。因为这个小区本来就是一个大户型的社区,大户型的社区里面的户数少、人口少,而不像小户型社区里面户数多、人数多。房价高的都是外地富豪来买的,这个事我以前不是很理解,看到一些煤老板买的好车等等,觉得有什么必要?后来我慢慢比较理解了,他们也挺无奈的,举几个例子吧,比如有人做过统计,比如所有的煤老板,有几个共性:第一特别有钱,第二压力特别大,因为钱是赚了海了,一旦出事,死了二、三十人,你上面的领导都得抓起来,所以就是朝不保夕的日子,就包了一些二奶,二奶的共性就是死花钱的,她要花钱,煤老板还高兴,要是不花钱的,就觉得一点价值没有,你要买一个,就要给你两个,满足自己花钱的自豪感。原配原来都是非常节俭的,一看有了二奶,不花白不花,也开始花。所以,大款、二奶、原配、子女四方面的人全部是病态在花钱,不是自己需要的,在北京买房子一买就是一个单元,一买就是一个车队,确实钱太多了,钱不够,回去再挖两车煤就可以了。我隔壁那一户非常奇怪,基本很少来,要么是领导家,要么是包的二奶,不想让人知道,而且楼上楼下坐电梯很多的东北人,我们对面是中关村三小的,煤老板基本把夫人、孩子送到北京来读书,北京所有的名校基本都是这些富人、达官显贵的孩子。所以他们买了房子不来住,对内的商业是绝对经营不了的。对外的商业又怎么办?以北京为例,在国外一般的底商和上面住宅的价值,一般平均是120%的关系,你上面卖一万块钱,下面可以卖一万二,但是北京做到了上面一万块钱一平米,下面可以卖到七万块钱一平米,北京前几年有一个时期,老百姓真的相信“一铺养三代”,房子也够了,小房子也换了大房子了,就开始买店铺,可是买了以后自己并不经营,全部对外招租,租的人只有最低端的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