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石兆玉小学语文是一门最基础的学科,具有极强的思想性和综合性,同时又是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它以其独有的优势,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转变观念,努力创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当孩子们开始学会说话后,他们的脑子里装着无数个为什么,但是步入学校,随着年级的升高,孩子们的问题意识有渐渐淡漠的趋势。这种现象不能不说是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讲解过多,讲解过细、太满、太透,恨不得把自己所有的知识和盘托出四十分钟满堂灌,使学生不得不沿着教师的思想去思考问题,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没有时间和空间去发展能力和获得知识,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提倡素质教育,就要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说,学生记”的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努力实现角色的转变,要使自己由课堂的主角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协调者。这样就可以把从自己嘴里省下来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活动,获得尽可能多的实践。同时,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自由、民主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敢于大胆思考、敢说、敢想、敢问。英国教育家洛克指出:“你不能在一个战栗的心理下写出平正的文字。正如同你不能在一张震动的纸上写上平正的文字一样。”由此可见学习氛围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用心与学生沟通,与学生平等对话,以唤起学生的情感,缩小师生间感情上的距离。教学中教师要保持真诚的微笑,给学生以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潜心读书、用心思考、才能有所作为。如教学《麻雀》一文时,老师问学生:“文中一种强大的力量指什么?”学生有的说指“爱子之心”;有的说指“伟大的母爱”正当老师要予以评价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表述自己的观点:“刚才那位同学说得不恰当。文中只说是只老麻雀,怎么能肯定那是小麻雀的妈妈,或许是小麻雀的爸爸呢?这种力量应指亲子之情更恰当、更贴切。“话音一落,掌声四起,正是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才有这精彩片段的呈现。二、培养学生质疑习惯,激活创新意识。“思维是从质疑和惊奇开始的“这是亚里士多德的名言。的确,学贵有疑,有疑问才有思考,才有发现和创造。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善于引疑,善于将对课题的理解转化为学生认识的需要,再不断设疑、激疑,让学生充分感知教材中蕴含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出示课题后,我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学生提出许多问题,如小壁虎为什么借尾巴?小壁虎向谁借尾巴?小壁虎借到尾巴了吗?这样就为学生理解课文做好铺垫。其次,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促进学生学、思、疑、问、误的结合。如在阅读《赤壁之战》一文曹操接到黄盖的诈降信,信以为真,欣喜若狂的部分时,有学生问:“曹操是个生性多疑的人,当时他的头脑冷静、识破黄盖使用的计策,会出现怎样的情况?”于是我鼓励学生讨论交流,创新火花不断出现。再者,教师要善于根据课文设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如在教学完《草船借箭》一文后,一生问:“为什么诸葛亮会比周瑜高明,原因是什么?”我立即将它提升为:“周瑜与诸葛亮在考虑问题上的思路有什么不同?哪种思路好?”学生经过一番争议,认识趋于一致:诸葛亮的思路和周瑜不一样。周瑜是以常规思路来思考的,以为箭只能“造”出来,而诸葛亮用创新思维来思考,想到以“借”可得到箭,也就是以“借”代替“造”的方法智取利用天时地利向曹操去“借”。一个“借”说明诸葛亮的谋略智慧比周瑜高明得多。这一精彩的质疑、答疑,既是思路训练,又是创新思维培养,值得提倡。质疑是创新思维的起点。质疑的过程实质是积极思维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因此,质疑中蕴含着创新的萌芽。三、鼓励求异,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最显著的特点是提供新颖独创的思维成果其核心是发散思维。它要求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