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材料议论文立意的四条原则供材料议论问答写作是是我们同学们倍感棘手的一种题型。要写好这种文章的关键是观点的提炼。而要得到一个正确或者说准确的观点则要通过审题这一关。这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高考《考试说明》对写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其第一条就是“准确、全面地理解题意”。对于供材料作文而言,就是要准确、全面地理解材料。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我认为主要是贯彻下面四条原则。一、整体认知,概括归纳,突出全面性先看下面这一则材料:在众多的应聘者中,年轻的丁格被选中了。老板解释为什么选择丁格时说:“只有他带来了许多介绍信。他在门口蹭掉脚下带的土,进门后随手关上了门,说明他做事小心仔细。当看到那位残疾老人时,他立即起身让座,表明他心地善良、体贴别人。进了办公室他先脱去帽子,回答问题干脆果断,证明他既懂礼貌又懂教养。其他人都从我故意放在地板上的那本书上迈过去,而只有他附身拣起那本书,并放回桌子上。这不是很好的介绍信吗?A、小事不做何以成大事B、注意培养自己良好的习惯C、要提高自己的修养D、关心他人是与人相处的原则E、丰富的知识是最好的介绍信F、小议文明礼貌就这一则材料学生得出了以上几个观点。我们可以问一问丁格为什么会被老板录取。从材料中看应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做事小心仔细,心地善良、体贴别人,既懂礼貌又懂教养。把这三个方面综合起来提炼出一个观点,那就是“要提高自己的修养”。所以只有C才是正确的观点。但不少同学都得出了观点A,认为丁格正是因为注重了小事,才取得了成功。但只有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个观点只扣住了¬和°;观点B只扣住了¬;观点D只扣住了;观点E只扣住了¯;观点F只扣住了®。综合学生的情况,只有36%的同学得出完全正确的答案。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是,学生不能从整体上去把握材料,往往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断章取义。没有一个综合、概括、归纳的过程,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所以在审材料时,要强调整体意识,突出全面性。二、仔细推敲,代入检验,体现严密性先看下面这一则材料:从前印度有个叫阿里·哈佛德的富裕农民为得到埋藏宝石的土地,变卖了家产出外找寻,终于穷困而死。可是就有人从他卖出的土地里发现了世界上最珍贵的宝石。A、做事要有明确的目标B、任何事都应有计划地进行C、只有辛勤劳动才能发现“宝石”D、挖掘自身的宝藏E、珍惜自己已拥有的东西这一则材料的观点似乎比较难以提炼,只有极少数的同学得到正确的观点。阿里·哈佛德为什么没有取得成功呢?是他做事没有明确的目标吗?有的同学说:“他并不知道哪里有宝石,只是盲目地寻找,最后只好落得个穷困而死。”这个责备是没有理由的,没有一个“寻找”的过程,他怎么会知道哪个地方有宝石呢?那么,是因为他做事没有计划吗?显然不是,他为了寻找宝石不惜变卖了家产,这绝不是一次盲目的行动──我想,他一定经过了精心策划,细致安排。那么,是因为他不辛勤吗?那简直是天大的冤枉,他为了寻找埋有宝石的土地,跋山涉水,餐风露宿,不知要经历多少困难──你能说他不辛勤吗?至于,有人说应该“珍惜自己已拥有的东西”,这句话看似很有道理,可他并不知道自己的土地里埋藏着宝石,你叫他如何去珍惜呢?阿里·哈佛德是可悲的,但可悲的并不是他没有找到宝石最终穷困而死;而是他所要寻找的宝石恰恰就在他的身边,可惜他并没有发现它。所以,观点D“挖掘自身的宝藏”才是这则材料的最佳立意。再如下面这一则材料:宋元之际,世道纷乱。学者许衡外出,因天气炎热,口渴难忍。路边正好有一棵梨树,行人都去摘梨,惟独许衡不为所动。有人便问:“何不摘梨以解渴?”他回答:“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那人笑其迂腐:“世道这样乱,管他是谁的梨。”许衡正色道:“梨虽无主,我心有主。”A、要有主见B、坚持真理决不动摇C、战胜自我就是胜利D、要坚持原则这一则材料是歌颂许衡即使在世道纷乱的情况下,仍能坚持自己的处世原则,坚持高尚的节义。所以正确的观点应是D。但学生归纳出了五花八门的观点。这些观点初看好象是正确的,但只要认真思考,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其错误所在。先看观点A,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