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心理健康与职业倦怠研究减轻小学教师负担,增加工作乐趣,增加对小学教师教学及生活的精神支持和物质支持,学校领导要致力于优化校园人际关系,营造一个融洽和谐的工作环境与心理环境.小学教师应积极寻求来自同事、家人和亲朋好友的支持。小学教师要提高心理素质教师是青少年成长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他人”,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人格健全培育中有重要作用.一个理想、合格的教师,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固然重要,但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尤其重要.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长时间面对面接触,教师的言谈举止和情绪情感是构成整个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不仅指个体社会生活适应良好,没有心理疾病或病态,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教师的心理健康不是静止的、固定不变的,是动态的.研究认为,提高教师心理素质应从以下几点入手.正确认识自我心理健康的人有正确的自我认知,能客观看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扬优抑弊,形成健全的人格.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会遇到各种情境,心理健康的教师能够平静地对待成功与失败,成功面前不沾沾自喜,遇到失败也不会意志消沉.教师必须正视并接受来自于内部和外部对自己自尊心有威胁的各种因素,如家长、学生、学校、同行对自己教学成果的评价,荣誉的得失等等.教师只有正确认识自我,不断超越自我,才能拥有健康的心态,以积极的人生态度与他人和谐相处.人际关系和谐融洽人是社会化的动物,生活在人际关系当中,要客观地了解和评价他人,积极与他人真诚沟通.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既是一项独立性很强的工作,又是一项需要各方面配合才能发挥作用的工作.教师要处理好与同事学生和家长的关系,师生关系融洽,理解并乐于帮助学生,在与同事相处时遵循:尊重、换位思考和自我反省三大原则.研究发现,师生关系紧张的原因中,有60%的因素是缺乏有效的沟通[8-9].沟通对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在工作中要积极与领导、同事、学生的沟通,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宽容、理解与以诚相待,建立团结、合作,互帮互助,互相促进的关系.教师在生活中,要争取尽可能多的社会支持与理解,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网络,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意志坚定、行为适度教师要有良好的意志品质,自觉地克服困难,在困难面有坚定的原则和信念.只有意志坚定,有顽强的自制力,能自我控制、自我调适的教师,才能有适度的行为,才能良好适应教育教学工作.有效情绪管理、培养情绪智慧由于教师的教育对象是人,情绪健康对教师而言尤为重要.生活于矛盾无处不在的社会中,当产生烦闷、恼怒、焦虑、恐惧等消极情绪的时候,教师应保持乐观积极的心境,学会自我心理维护和调适不良情绪.不将生活中不愉快的情绪带入课堂和家庭.注意培养情绪智慧的五种能力.(1)了解自己情绪的能力;(2)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3)用情绪激励自己行为的能力;(4)了解别人情绪的能力;(5)和别人友好相处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