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流动与近代中国城市化讨论述评 【 正 文】 城市化是现代化过程中最富生气和活力的形态之一,产业革命以来城市化浪潮靡满全球的社会现实已充分证明其本身的普遍性。与此同时,在人文社会科学界,至少有社会学、人口学、地理学、经济学、历史学等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对此给予热情的关注。纷繁复杂的城市化理论,林林总总的城市化讨论成果,又使“城市化”概念本身显得模糊不清,甚或无所适从。大体而言,社会学家从人类行为方式的角度考察,认为城市化是人们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由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转化的过程;人口学家强调城市化是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地理学家视城市化为一种地理景观,认为城市化是乡村地域向城市地域的转化过程;经济学家侧重于产业结构的变化,认为城市化是人们从农业向非农业部门转变的过程;历史学家则认为,城市化是一个变传统农业社会为现代工业社会的历史过程。 应当说,从不同学科的基本特征出发,给予“城市化”不同的概念和内涵,是学术史上的正常现象。值得重视的是,无论学者们给予“城市化”多少不同的概念,有一种“较为主要的提法”已被多数学科所接受,这就是: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即为城市化,因为,社会是一个以共同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口集团,城市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单元,必定集中一定数量的人口;而人口集中的来源必定来自农村。较早提出这一概念的埃尔德里奇()认为:人口集中的过程就是城市化的全部含义。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城市就不断进展。人口停止向城市集中,城市化亦随即停止。《大英百科全书》的定义是: 城市化(Urbanization)一词,是指人口向城镇或城市地带集中的过程。这个集中化的过程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城镇数目的增多,二是各个城市内人口规模不断扩充。 由此可见,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乃是城市化的核心所在。 城市化也是中国近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城市史 讨论在国内外的普遍展开,人口流动与中国近代城市化的讨论已经取得相应的成就,对此进行学术史意义上的检讨,或许会对中国近代城市史的讨论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 检讨中外学者关于中国近代人口流动与城市化的讨论历程,以本世纪 70 年代为分界,我将此分为两个阶段。 早在本世纪 20 年代,中国社会的人口流动和城市化现象即已引起学界重视。然而,直至 70 年代初的整整半个世纪中,本领域的讨论仍然主要停留在有关资料的整理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