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引出的话题与反思在一次吹画活动后,孩子们在自由自在地操作,有些幼儿已经洗干净手正在欣赏着自己和同伴们的“杰作”,老师也准备集中幼儿,让幼儿交流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就在这时,一位幼儿突然站起来说:“我刚才洗手的时候发现水池中绿色老师今天咱们没有用到绿色呀?”全班幼儿随即沸腾起来,“我也看到水池中有绿色了。”“是呀是呀……”场面开始混乱。此时,我心里十分矛盾,如果我顺应幼儿的欲望在材料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活动还能顺利进行下去吗?反之,我又该如何往下引导呢?换句话说,孩子们抛过来的“球”该不该接?如何接?分析:在教育活动中往往会出现教学预想与实际操作冲突的现象,按照以往的教学教师也会按照计划将幼儿的思绪拉回到老师的计划中,以保证自己预定目标的完成。但新《纲要》明确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在案例中孩子们所表达出来的感受和发现,应该说,这不是教师预设的,而是孩子们自发形成的。既然幼儿相同的感受和探索的欲望,这就说明这是一个难得的自然生成的教育契机,因为它代表了大多数幼儿的发展需要,倘若无视幼儿在探索过程中的体验与需要,拘于预设的教学计划,那么丧失的不仅是一次珍贵的教育契机,更是对幼儿的尊重。当大多数幼儿都有这方面的兴趣和需求时,教师应该满足他们的要求,然后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在水池中会有绿色?它是怎么来的呢?等等,并请保育老师及时配合准备材料,让幼儿进一步探索,使幼儿的生活经验借教育契机得到相应的提升,甚至生成其他有价值的教育内容,使美术活动有机整合健康、科学、艺术、语言等领域的内容,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总之,充分尊重幼儿的发展需要,以平视的目光看待他们的要求是高效师幼互动的关键,只有珍惜孩子抛来的每一个“球”,才能使这个“抛接球”游戏连贯而自然地继续下去。因为教师与幼儿都是“抛球者”,也是“接球者”。幼儿需要什么,我们想让幼儿得到什么,那才是教学目标;通过什么让幼儿得到,幼儿从中可得到什么,那才是教学内容;怎样让幼儿得到,幼儿可能会怎样去获得,那才是教学方法。应该说,这是一种从“教与学”双边出发的预设行为,不仅预设了确定的行为,还是预设了许多可能性的行为,甚至预设了出现不确定行为的弹性空间。为此,我们要预设多种可能性,也要作好迎接各种非预期性事件的心理准备。一个尊重幼儿自主性的教师会留给幼儿更大的空间去发挥主观能动性,会给幼儿更大的选择自由,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并密切关注幼儿会有增样的反应。教师要不断地自我思考、审视、反省、判断、分析、概括、总结,不断地调整教育教学实践过程,在不断的实践和反思中得以不断的、更有效的提高,真正成为儿童健康成长的促进者。绿色引出的话题与反思赵桂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