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初步尝试王晓敏一个人知识的积累,视野的拓展,心灵和思想的成长,都离不开阅读,通过阅读能使我们吸取生命成长所需的“营养”。而要使吸取的“营养”全面就离不开五谷杂粮式的“杂读”——课外阅读。课外阅读不仅能使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而且有助于学生提高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在此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我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一些做法:一、创设浓郁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披文而入情,读书重在激情。我们要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使学生受到情感的陶冶。一个喜欢阅读的教师更容易带出一批喜欢阅读的学生。二、引导小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小学生在阅读中,面对身边各种各样的书,常常不知如何取舍,不知读哪一本好,也不知如何去读,引导小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要注意以下几点。小学生都具有好奇心强、好表现的心理特点,比较渴望神秘、冒险、刺激,仰慕机智、勇敢、轰轰烈烈等。同时,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都有限。根据这些特点,我精心挑选学生喜闻乐见的经典儿童读物,如《海底两万里》、《木偶奇遇记》、《吹牛大王历险记》,以及安徒生、格林兄弟的作品甚至迪尼斯的故事等。这些经典儿童文学书籍既是符合儿童心理和认知发展水平的课外读物,又能促进他们完美地发展,纯净孩子的精神世界,敞亮孩子的心扉,激发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其次,可以适当推荐给小学生的一些有时代特色的畅销课外读物。比如,郑渊洁的“皮皮鲁”和“鲁西西”等系列童话故事,成为众多小学生童话梦中的主人公;与课文内容有联系的课外读物,教师首先要在教学中利用一切适当的机会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三、交给学生正确读书的方法(1)指导写读书笔记,可以记的内容有:语文基础知识、优美的词句、精彩的描写、生动的对话、好的开头和结尾等。(2)指导记录的方法:a、圈点勾画。即用相关的符号在书或文章上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b、写读书心得即读后感,只要抓住原句的要点,写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3)剪贴有价值的阅读资料:剪贴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在阅读时,学生要学会把自己需要的、感兴趣的内容或图画剪下来,贴在课外阅读本上,同时指导学生们贴时要认真保持本子干净整齐,并鼓励他们用彩笔画上花边。这样一来学生的读、剪、贴、画的能力都得到锻炼。未来的时间里不时欣赏欣赏,也是一种享受。四、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是阅读教学的任务之一。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小学生乐意阅读、有效阅读、享受阅读。在指导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我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小学生的阅读习惯:1.训练读书用眼的习惯。减少眼动次数,逐步扩大阅读视野,缩短注视字词时间,减少回视,这样既提高阅读的准确性,又能提高读速,形成默读习惯。2.训练阅读时用脑的习惯。文章大体分三种体裁: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而这三种文章各有不同的阅读步骤,如:记叙文的阅读步骤为:文章题目—文章体裁—主要人物—时间—地点—事件—中心思想。每次,拿到记叙文的阅读材料时,边读、边思、边记这些要点,达到理解记忆。3.训练定时阅读和限时阅读的习惯。定时阅读指每天某一时间内阅读,限时阅读指每天限定一定的读书时间。我们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让全班同学在一起进行阅读,阅读时有老师及时的点拨、引导,提高阅读的效率。4.训练“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在指导阅读上要求学生圈、点、画、找、记。圈出不懂的地方,点出关键词句,画出好词佳句,找出优美的片段进行熟读、背诵,养成“摘记”的习惯。使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故事的情节,丰富自己的词汇,培养良好的语感能力,提高阅读的综合效益。读书万卷才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课外阅读极大的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学识。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应该首先使自己成为一个热情的读书人,丰富自身的文化积淀,这样才能与学生有共鸣,为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的拓展保驾护航。课外阅读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谐发展是件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与书为友,和孩子同读,伴孩子成长,让孩子成为读书郎,让我们和孩子一起徜徉在书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