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知识体系梳理一、商业的发展古代商业的发展时间发展情况原始社会末期商朝周朝春秋战国隋唐宋元明清二、城市的繁荣1.历代城市发展的特征⑴周秦迄唐A.城市功能:主要是________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B.商业的发展:县治以上的城市设“市”作为_______,设市令或市长管理。县城以下,一般禁止设市;商业交易受到官府的_________C.城市布局:唐都长安布局严整,实行整齐划一的_________制。⑵宋代A.商业的发展: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原因:____________的发展),形成_______,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监控,出现了夜市、晓市、草市等。城郭乡村,也被允许置市贸易。B.城市功能:城市的_______功能大大增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2.新型城市的崛起:⑴沿海港口城市:——唐宋时期A.原因:___________的兴盛B.表现:除早已发展起来的___________之外,泉州、明州(今宁波)、杭州、扬州、登州(今蓬莱)等都繁盛一时。各港口城市“蕃客”云集,船舶数不胜数,货物堆积如山。⑵工商业中心:——明清时期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___________,尤以______________为盛。1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三、重农抑商1.产生:——战国时期⑴原因: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________的特点与强调耕战、_________的思想发生矛盾。⑵措施:明确以商业为“________”,限制商人经营的范围,重征____________。2.发展:——汉代⑴措施:汉高祖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并严禁商人购置土地。⑵作用:有效地避免了因商人非法牟利对________________造成的阻碍。3.松动:——中唐以来⑴措施:对海外贸易的鼓励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⑵作用:使商人___________得以提高。4.强化:——明清时期⑴原因:A.统治者认为___________并不能创造新的财富B.害怕私人海上贸易造成沿海地区与海外势力勾结,形成___________。⑵表现:A.禁止民间出海贸易,实行______________政策B.经常以各种方式对商人进行盘剥⑶影响:明清时期的抑商政策,并不能完全遏制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但确实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成为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文明潮流之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巩固训练1.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的主要特点是()①工商业市镇的兴起②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③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④白银在流通中广泛使用⑤区域性商人团体的形成A.①②④⑤B.①③④⑤C.①②③⑤D.①②③④⑤2.读下图: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ABCD3.两汉时期,“市”可以设置在()A.县治以上的城市B.郡治以上的城市C.只能设在长安和洛阳D.全国所有的城镇4.据载,唐代大商人窦乂在长安“造店二十余间,当其要害,日收利数千,甚获其要”。你认为窦乂的这些“店”最有可能位于长安城中的()2A.东坊中B.西坊中C.大明宫旁D.东市、西市中5.阅读下面两幅图,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北宋东京城与唐朝长安城最大的不同是()A.手工业发达B.商业繁荣C.出现了“夜市”D.打破了坊市界限6.“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与雍正的这句话观点不一致的是()A.“上农除末,黔首是富”B.“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C.“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D.“禁商贩、仆役、倡优、下贱不许服用貂裘”7.“刺绣文不如倚门市”这句话表明西汉()A.丝织业衰退B.商业繁荣C.商人社会地位降低D.工商业发达8.宋高宗说:“广南市舶,利润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肯来,动得几十万缗,皆宽民力也。”此谕主要强调应()A.重视官吏选拔B.减轻人民负担C.重视海外贸易D.改变抑商政策9.重农抑商的思想形成于()A.商周时期B.战国时期C.西汉时期D.隋唐时期10.明清时期,重农抑商的表现有()①重征商税②禁止一切对外贸易③严格限制商人活动④限制商业活动在大城市中进行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11货币是社会流通领域必不可少的手段,也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途径之一。读图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3材料二元鼎四年(前115年),汉武帝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秦汉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