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充分关注学生需求,才能使教师的教更有效地服务于学生的学。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猗所指出的:学生的情况特点,要努力认识,悉心研究,知之准,识之深,才能教在点子上,教出好效果。应该说,无论是传统课程所强调的因材施教,还是目前新课程所倡导的以学生为本,都对学情分析给予了高度关注。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有不少教师对如何进行学情分析感到比较迷茫,呈现出两种态势:一是学情分析简单化,将学情分析看成学生的考试成绩,以班级均分在年级排名定等级,以学生个体分数在班级的排名将学生分层次;二是分析经验化,进行学情分析仅凭借以往的教学经验,定位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界定教学重难点。那么,学情分析究竟该如何进行呢?注重学情分析的全面性要注重全面性的发展,就要注意对学生起点能力的分析。起点能力是指在学习新内容之前原有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准备水平,它是学生学习新知识和形成新能力的必要条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成效。学生起点能力分析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接受水平、学习能力及思维规律等。例如了解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知识与技能以推导出还没有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有哪些;哪些知识是通过努力自己能学会的;哪些知识是需要在教师点拨和引导下才能学会;怎样的引导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操作也有利于学情分析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试想,一个对学习缺乏兴趣的学生,怎么可能主动参与学习?一个不能主动参与的学生,又如何去体验和感受?新课程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角度,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都是课程目标的重要维度,对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认为,教师应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个学生的精神世界。因此,学情分析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关注学情分析的过程性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学生要注重三个分析:预测分析、实时分析和反思分析。首先,对学生进行“可能”的预测分析。新课程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增加了教学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这不仅为课堂教学的精彩生动提高了广阔的空间,而且对课堂教学的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尽可能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可能”进行准确全面的预测,同时精心做好应对相关“可能”的预案分析,以便在遇到突发情况时能做出合理的处置和有效的引导。在预测分析结束后,下一个步骤便是对学生行为进行实时分析。课堂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完整、鲜活的个体,教学中学生的行为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师的设计意图来进行,因此,真正的学情源自于课堂,最有效的学情分析应是对课堂教学的高度关注。一方面,通过认真的观察和倾听,及时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所为,并以此为依据合理地调整教学问题和适时地调控教学进程;另一方面,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准确了解学生的体会和感受,从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有效开发和利用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在经历了上述两个阶段后,最后要做的是对学生状况的反思分析。经历过课堂教学,通过与学生的对话和互动,教师对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了解会更加准确,对学生行为习惯和学习风格的认识会有许多新的感受和新的思考,将这些感受与思考及时进行总结、分析和记录,不仅能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而且也有利于及时补救教学中的不足。另外,对学生课后的联系也是进行学情分析的重要依据,从学生对待练习的热情,可以感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从学生完成练习的质量,可以看出学生对课堂的接受能力和学习态度,这对确定学生再学习的起点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强调学情分析的多样性对学情分析除了注重其全面性和过程性,不可或缺地还需要研究其多样性。在强调其多样性时,应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立足调查研究开展学情分析。研究表明,学生的家庭文化背景、个人的性格、气质和生理特征等与学生学业成绩具有直接关系。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现实中的人,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