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科学家们发现了电子,从而认识到原子是可以分割的,是由更小的微粒组成的第十八章原子结构82、阴极射线的产生1、阴极射线一、阴极射线1、结构:真空玻璃管,内装极其稀薄的气体。2、电极:接上高压电源的负极的一端金属板称“阴极”,另一端金属环则称为“阳极或对阴极”3、演示演示:接通高压电源后,从阴极会射出一种射线,撞在荧光板上发光,出现一条光带这种射线最早是1858年由德国物理学家普吕克尔J.Plucker发现的,1876年另一位物理学家戈德斯坦E.Goldstein命名其为“阴极射线”阴极射线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两种观点J.J汤姆孙J.JThomson1857~1940英国赫兹H.RudolfHertz1857~1894德国认为阴极射线是一种“电磁波”认为阴极射线是一种“高速粒子流”PKPK我看到的是:1、它在电场中不偏转,因此不带电2、它能穿透薄铝片粒子是做不到的但波可以!别急,别急:让我们一起来好好想想……........................B问题:怎样验证?1、在两极板D1D2间加电场,观察阴极K发出射线的偏转情况。2、在两极板D1D2间加匀强磁场,观察射线的偏转情况。实验现象:1、D1D2间无电场、磁场时,沿直线射向P1点;2、在D1D2间加电场之后,射线发生偏转并射到P2点;3、加磁场时射线发生偏转打到P3上实验结论:阴极射线的本质是从阴极发射的高速运动的带负电的粒子流问题1:阴极射线带电吗?问题2:阴极射线中带电粒子的比荷?rdBUrBEmq22dqUqEqvB在复合场中:BdUBEvrmvqv2B在纯磁场中:Bqmvr问题:怎样验证?一、阴极射线2、阴极射线的产生3、阴极射线的本质:高速带负电粒子流二、电子的发现1、JJ汤姆孙1890年对阴极射线进行系列研究2、JJ汤姆孙1897年求出粒子的比荷1、阴极射线思考与讨论这说明不同物质都能发射这种带电粒子,它是构成各种物质的共有成分。汤姆孙猜测:这可能表示阴极射线粒子电荷量的大小与一个氢离子一样,而质量比氢离子小得多。后来汤姆孙测得了这种粒子的电荷量与氢离子电荷量大致相同,由此可以看出他当初的猜测是正确的。后来阴极射线的粒子被称为电子。1、当汤姆孙在测定比荷实验时发现,用不同材料的阴极做实验,所发出射线的粒子都有相同的比荷,这表明什么?2、实验阴极射线粒子比荷约为质子(氢离子)比荷的2000倍。是电荷比质子大?还是质量比质子小?正离子的轰击紫外线照射放射性物质阴极射线光电流β射线电子电子金属受热热离子流汤姆孙研究的新现象J.J汤姆孙(英国)1857~19401897年,J.J.汤姆孙正式宣布发现电子;电子的发现,结束了关于阴极射线本质的争论;从此,人类意识到,原子并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探索原子结构的序幕由此拉开……由于J.J.汤姆生的杰出贡献,1906年他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被科学界誉为“一位最先打开通向基本粒子物理学大门的伟人”密立根油滴实验的原理图密立根(美国)1868年~1953年由此可见,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是比原子更基本的物质单元。阴极射线是由比最小的原子还小的多的带负电荷的微粒构成的有关阴极射线实验总结带负电,且电荷量与氢离子相同11质量是最轻的原子近1/200022电子电子electronelectron1.测出了电子的电量。2.证明了原子是可再分的。原子不是最小的粒子。3.证明电子是一种粒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e=1.6022×10-19C1836pemmm=9.1094×10-31kg例1:阴极射线从阴极射线管中的阴极发出,在其间的高电压下加速飞向阳极,如图所示.若要使射线向上偏转,所加磁场的方向应为A.平行于纸面向下B.平行于纸面向上C.垂直于纸面向外D.垂直于纸面向里C1.加磁场:磁场方向沿y轴正方向2.加电场:电场方向沿Z轴正方向课堂互动探究欲使阴极射线沿Z轴负方向偏,应怎样?例2:汤姆孙用来测定电子的比荷(电子的电荷量与质量之比)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真空管内的阴极K发出的电子(不计初速、重力和电子间的相互作用)经加速电压加速后,穿过A′中心的小孔沿中心轴O1O的方向进入到两块水平正对放置的平行极板P和P′间的区域.当极板间不加偏转电压时,电子束打在荧光屏的中心O点处,形成了一个亮点;加上偏转电压U后,亮点偏离到O′点(O′点与O点的竖直间距为d,水平间距可忽略不计).此时,在P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