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理念打造新永城——八论提升能力促转变求实求效谋发展伴着汉兴之地的历史荣光一路走来,今日的永城锐意进取、日新月异: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社会各项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再次跨入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行列,列第93位,比上年提升7个位次,并入围中部百强县(市)前十强,被评为中国产业发展能力百强县(市)、全国最佳生态宜居市、中国幸福感城市、中国最具特色魅力旅游市、中国特色农业十佳市、中原最具投资价值县(市、区)。取得这些成绩和变化的关键,就在于“新”。“新”是创新,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新”是更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新”是求新,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概言之,“新”是依据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与时俱进。求新,要正视客观规律,要立足于实践。在求新的过程中不断通过实践去检验和修正以达到完善,要解决好三个矛盾。一是新旧矛盾,也就是继承和发展的矛盾,创新决不是对原有机制的全盘否定,而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发展创造性地继承;二是创新的利与弊的矛盾,创新不可能完美无暇,因此要正视创新中存在的瑕疵,要从全局看利多还是弊多;三是外因与内因的矛盾,即自我创新与借鉴先进经验的矛盾,自我创新绝不是闭门造车,要大胆吸收和借鉴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推陈方能出新,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哪些?问题一: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产业层次比较低,三次产业比例不够合理。经济发展过多依赖能源工业,有些工业技术层次不高,经济发展方式亟需转轨变型;问题二:财政收支矛盾较为突出,社会建设历史欠账较多,尤其我市农村基础差、底子薄的基本市情仍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问题三:经济发展与环境制约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保障能力差,环境容量低,随着采煤沉陷区面积的不断扩大,沉陷区失地农民搬迁安置和土地复垦任务越来越重,资源环境约束加剧,节能减排压力加大;问题四:目前我市的干部素质与繁重的发展任务、社会管理创新、省直管县试点的要求仍存在一些不适应的地方,干部自身素质和综合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提升,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问题五:个别人廉洁自律意识不强,违法乱纪问题时有发生,一些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依然较多。困难重重,何以求“新”?调结构、促转型,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实现新突破。坚持以优化三次产业为目标,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做大做强主导产业,促使三次产业结构协调发展。坚持把产业转型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充分发挥资源能源优势,拉长“黑白绿”产业链条,做大做强煤电铝、煤化工、建材、金属铸造等“黑色”支柱产业,做强做优面及面制品、肉及肉制品、白酒、纺织等“白色”支柱产业,突出发展旅游业、无公害特色农业、高科技产业等“绿色经济”,强力推进煤化工、铝精深加工、食品加工、轻纺、装备制造、建材六大工业基地建设,扎实开展节能减排,推动落后产能加快退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切实搞好自主创新,促进工业经济持续发展。夯基础、重“三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构建新格局。把“三农”工作放在各项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来抓,走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因地制宜地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特色农业和现代畜牧业,积极发展劳务经济,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农村经济及农村工作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方针,突出工矿区所在地、采煤沉陷区安置地、旅游景点所在地、乡镇政府驻地和中心村“五个重点”,采取工农共建、部门帮建、民企助建、村民联建、市场促建五项措施,加大力度,强力推进。创“四城”、优环境,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上迈出新步伐。以“四城联创”为抓手,加快实施城市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第三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已建成使用,开工建设第四污水处理厂和体育中心二期等重点工程,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力度,继续搞好市容整治和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