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2,学科:历史3、内容: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第22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4,课时:1二、【教学课题】①使学生了解新式学堂的出现,京师大学堂的创办,新式教育体制的拟定及科举制度废除等史实;了解民国时期著名文学艺术家鲁迅、徐悲鸿、聂耳、冼星海、郭沫若、赵树理、丁玲及主要成就。②指导学生归纳本课文艺成就,提高归纳、概括能力;引导学生分析民国时期时代特征,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运用互联网搜索教学手段,展示相关视频及音频资料,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历史有直观、深刻的印象,从而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③使学生认识到教育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并服务于社会,对学生进行唯物史观教育。通过对民国时期文艺作品思想性的分析,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三、【教材分析】《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是人教版课标历史教科书中国近代史第七学习主题《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的第二课,本课主要介绍了两个方面的主题,一是清政府迫于形势压力的教育改革,二是民国时期进步的文学艺术家,这两方面内容基本没什么联系,却都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的内容,本课是我国处在民国时期教育体制改革和文化成就的一个总结,使学生认识到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的反映。【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①科举制度废除及新式教育体制的改革②民国时期进步的文学家及文艺成就。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众多的知识点。。四、【教学准备】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大量的有关本课的相关教学图片、音频及视频材料,找了很多教案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在讲述近代优秀的文学家时,主要利用百度网页搜索,并超链接有关鲁迅、郭沫若,丁玲、聂耳、冼星海及徐悲鸿个人资料介绍的网页,现场给学生介绍。利用互联网搜索视频《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及《屈原》历史短剧,激发学生的情感,创造情境。利用互联网搜索有关冼星海作品,教师播放学生倾听,并引导学生认识互联网的优越性,让互联网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而服务,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新奇而实用的教学手段。五、【教学方法】1.图文结合法,运用互联网搜索,搜集整理有关科举考试的图片、北大教学楼、北大校门一角等图片,认识“北大”是近代中国第一所国家建立的高等学府,是戊戌变法留下的重要成果。它的创办表明近代中国教育改革迈出了重要一步。2.列表法。归纳民国时期文学艺术成就,创制表格,使本课知识条理清晰,以便从宏观上把握知识。3.历史课本话剧展示。运用互联网搜索,向学生展示大型历史短剧《屈原》视频,通过短剧欣赏,从而使学生能正确认识到文学艺术要站在时代前沿,为现实社会服。4.讨论法。学生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运用互联网搜索视频资料《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片段,欣赏之后,讨论这两首歌曲有哪些艺术特点?在当时起什么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创作于抗战时期的歌曲为什么把它作为今天的国歌?使学生认识到歌曲产生于民族危难的抗战时期,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斗志。国歌今天仍然鼓舞着中国人民为国家强盛而奋勇拼搏。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学生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导入新课教师展示:【百度图片】《考生看榜图》的图片,设疑:该图反映了什么?并对此做一简要评价。教师小结,引出新课: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反映了当时落后的教育制度,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了。设疑: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办?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晚清政府迫于形势,迈出近代教育改革第一步,这是本课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这节课还有一个主要内容,即民国时期文艺成就。板书课题:第22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观察,思考,回答。学生讨论,探究,回答。关注学生知识现状,温故知新,使学生尽快进入情境,为学习新课作铺垫。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旧的教育体制是当务之急。新课讲授新课讲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