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朗培家庭教育微课堂采用"三不原则"让孩子学会与小伙伴相处(主持人部分)各位家长,大家晚上好!今天我们微课堂的题目是《采用"三不原则"让孩子学会与小伙伴相处》,课程将会在晚上20:00准时开始!各位家长,我们的微课堂将会在1分钟后正式开始,请各位家长准备好纸和笔,做好听课准备!各位家长,让我们一起倒数十个数,来开启今天的微课堂,10、9、8、7、6、5、4、3、2、1!各位家长,掌声、鲜花送给我们的今天讲课的老师:老师介绍:接下来,有请XX老师带来精彩的讲座内容——(主讲老师部分)各位家长,大家晚上好!我是今天讲课的X老师,今天和家长们共同分享的主题《采用"三不原则"让孩子学会与小伙伴相处》没必要的介入,或不得当的介入,一方面会把孩子间的矛盾刺激放大,另一方面也没给孩子留出学习解决人际关系问题的机会,第三个坏处是容易让孩子遇点小冲突就觉得是个大事,反而变得斤斤计较,心胸狭隘。孩子们在一起玩的时候,互相发生点小矛盾小摩擦很正常,家长不必把这看成是问题,不必马上出面干涉,更不必因此而生气。不严重的情况下,假装没看见,把矛盾留给孩子们自己解决;较严重时,简单地拉开即可,不必计较自己的孩子吃亏了还是占便宜了。道理可以简单讲一下,不讲也行,关键要保持友好轻松的态度。这看似有些不作为,却正是培养儿童健康人际关系的最基本、最简单、也最有效的方法。我把这种方法总结为“三不原则”:不生气,不介入,不怕吃亏。孩子之间发生冲突是件很正常的事,不用在意,过去就过去了,无所谓谁对谁错,该怎样相处还怎样相处——这样一种心理的建立非常重要,是儿童能正常地发展人际关系的必不可少的基础,是豁达、友善的生长土壤。“三不原则”看似消极,意义却非常积极,它的主要功能是避免了成人破坏性的参与,而且它内含一种信念:儿童有能力自己解决相关问题。这个信念的确立非常必要,它是科学儿童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迁移到其他问题的解决上。没有这个信念,“三不原则”就失去了支撑的力量。很多家长在开始接触到这个原2则时,总是将信将疑,一旦在生活中尝试验证,绝大多数人都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成果。对儿童的能力也会就此有新的认识。这个原则不仅适用于邻里小朋友的相处,在双胞胎或多子女家庭,以及幼儿园或小学里,都照样管用,因为天下的孩子都一样。有一对双胞胎兄弟,经常为抢东西或其他事情打架。妈妈开始的处理办法是问清楚打架的缘由,判断谁做得不对,就打谁的手,或者关小黑屋,并告诉孩子为什么要惩罚他。但小哥俩的矛盾并没有因此减少,随着年龄增长,反而越来越多,一天无数次地哭喊着来找妈妈评理,这让妈妈非常抓狂,经常发脾气。而且两个小家伙都越来越会推诿责任了,有时甚至为了把过错推到对方身上而说谎。这位妈妈开始意识到自己以前的办法肯定是有问题的,但一时又不知该如何办,于是来找我咨询,然后将信将疑地带着“三不原则”回去了。过了几个月,我收到她的一封邮件,说咨询的当天傍晚,她正在厨房做饭,听到两个小家伙又在客厅为什么事声嘶力竭地争执起来,然后按惯例一起哭着来厨房找妈妈评理。当时她正要按惯例处理时,突然想到我说的“三不原则”,于是改变主意,一边不停手地做饭,一边轻松笑着对两个小家伙说,哈,又打架啊,以后打架别找妈妈了,你们自己的事自己解决吧,妈妈忙,没时间管你们。两个小家伙没想到妈妈今天会是这种态度,一瞬间愣了,然后就在厨房吵闹扭打起来,并大哭,都做出委屈万分的样子,边打边看妈妈,等着妈妈站出来评理。妈妈停下手中的活,笑着用温和的语气对他们说:“厨房太小了,打架伸不开手脚,想打就去客厅打吧。”说完把两个小家伙送到客厅,自己回厨房继续做饭。她刚回厨房还在担心,别真打出问题来。没想到孩子们的冲突好像也跟着自己离开了客厅,两个小家伙居然没有继续接着吵闹,且很快就听到了他们的嬉笑声,妈妈这才把悬着的心放下。接下来的日子,这位妈妈总是采用这种办法对待两个孩子的冲突,令她感到神奇的是,小哥俩真的相处得越来越好,学会了协调,也开始懂得互相谦让,现在已基本上不再找她告状。令她头痛了好几年的问题,就这样轻松地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