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的概念、特点及发展历程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明确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这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1]。乡村振兴涵盖了乡村的方方面面,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其中“产业兴旺”是振兴乡村的首要任务,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乡村旅游作为乡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横跨一二三产业、兼容生产生活生态、融通工农城乡,是实现产业兴旺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发展乡村旅游不仅可以拓宽农民就业空间、提高农民经济收入,还可以促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乡村文明进步、调整乡村产业结构并拉动乡村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发展乡村旅游对增进城乡交流,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促进城乡和谐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加快新型城镇一体化进程的重要手段⑵。1.乡村旅游的概念随着消费群体不断扩大,乡村旅游逐渐呈现出多层次、综合化、品牌化的发展趋势,成为旅游业的一大亮点。但目前国内外各界人士对乡村旅游还没有完全统一的定义。大众对乡村旅游的认识主要体现在游客感受方面,即城市居民到乡村体验生活或是放松身心,而对乡村日渐多样化的旅游资源和产品有待进一步了解。国内学者杨旭(1992)较早的提出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的农业、经济和社会三大资源所构成的立体景观为对象的旅游活动⑶。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0ECD,1994)和世界旅游组织(WT0,1997)将乡村旅游定义为发生在乡村的旅游活动。近几年由于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各种旅游产品层出不穷,学者们在定义乡村旅游时考虑到目标人群、游客感受和产品功能等多个方面,乡村旅游的概念日趋具体化。由于乡村旅游的复杂性和复合性,各界人士对其概念界定的侧重点存在差异,但基本上都认同乡村旅游具有地域限制,即乡村旅游开展的活动都是在乡村进行的。根据上述分析,本文认为乡村旅游是乡村地区依托于自身独有的农业、自然和人文等资源,为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提供集观赏、休闲、体验、学习、康养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旅游产品而开展的旅游活动。2.乡村旅游的特点学者们对于乡村旅游特点的总结,主要集中在乡村性和参与性两方面,另外也有学者提出了乡村旅游具有文化传承性与地域差异性,这些特性使乡村旅游成为了不同于都市旅游的一种新型业态。其中,乡村性与地域差异性主要体现于旅游地点和环境,参与性反映了游客的感受,文化传承性则体现于旅游资源和产品。(1)旅游地点和环境从地理角度来看,乡村是对应于城市的称谓,指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者聚居的地方,地域辽阔,人口密度较小,经济活动简单,社会变化和生活节奏相对较慢,具有独特的乡村风貌和生活方式⑷。不同地区的乡村,因其地理位置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自然环境,比如:北方茂密的森林和茫茫雪原,江南的小桥和潺潺溪水,西部高山的山寨风光以及东部海滨的渔村景象。(2)旅游资源和产品乡村范围内的旅游资源不仅限于其独特的农业资源和所依附的自然风光,还包括乡村建筑和民俗文化等历史人文资源。随着经营主体对旅游资源的不断挖掘和利用,乡村旅游产品日益多元化。生态观光型:利用优美的乡村田园风光、乡村特色民居群落、传统的农业生产过程等旅游资源,吸引城市居民前来参观和游览。休闲度假型:依托乡村的绿色空间和舒适环境,建设相应的配套设施,在产品开发上以休养生息为主,强调创新、高端及个性化,塑造具有主题情境的度假氛围阳。民俗文化型:以承载着乡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等有形的具体实物和无形的抽象形式为旅游吸引物,深入挖掘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满足游客对乡村文化的探求。其他:包括强调旅游产品保健功能的康体疗养型乡村旅游和利用农业科技观光园为游客介绍农业知识的科普学习型乡村旅游等。(3)游客感受随着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乡村交通条件和住宿环境等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旅游产品体系不断延伸,进一步给人以多样化的感受。回归自然:面对人口密集、空间狭小、喧嚣纷乱的生活环境,久居都市的居民为了放松身心,纷纷以旅游的方式来到乡村观赏田园风光、品尝农家菜肴。例如,江西婺源县自然生态旅游度假区一—丛溪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