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和做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能力:理清文章思路,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掌握过渡段的作用。2、过程与方法: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闻一多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以及他热爱祖国、为了祖国的民主富强奋斗不息的优秀品质。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感知课文内容;品味重要语句,并从中分析闻一多先生的形象。2、教学难点:把握闻一多先生的高贵品质和革命精神。三、教学方法:朗读法、探究法四、课型:新授课五、教学课时:两课时六、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流程:布置预习,课文导入,阅读朗诵,整体感知,字词分析,重点解析,课堂总结,拓展延伸(布置作业)具体的教学环节如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朱自清这样评价他:“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他是谁?他就是闻一多先生。俗话说的好“做人要有做人的原则”,就是说为人处事要有自己的主见、方法和准则。这个单元记载的都是名人,他们身上都有一些闪光的地方值得我们学习。闻一多(1899—1946),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1899年生于湖北省浠水一个“世家望族,书香门第”。五四运动时在北京清华学校读书时即参加学生运动。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回国后,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奋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5年7月15日被特务暗杀。臧克家[zdng],诗人。1905年生于山东诸城。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词和民歌,并目睹农民的苦难生活,引起他深切的同情,这为他后来的诗歌创作,初步奠定了基础。1926年秋到武汉,投身于大革命的洪流。大革命失败后,受国民党当局迫害,四处逃亡。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臧克家被誉为“农民诗人”1948年由于国民党的迫害,逃亡香港。1949年3月回到解放后的北平,历任人民出版社编审、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诗刊》主编等职。2000年1月获首届“中国诗人奖——终生成就奖”2003年获由国际诗人笔会颁发的“中国当代诗魂金奖”。穿插有关闻一多和臧克家的小故事引出闻一多和臧克家。臧克家成为青岛大学的正式学生,与闻一多先生有直接的关系。当初,臧克家接到青岛大学的入学通知书时,曾感到有些意外。因为青岛大学这次招生要求很严,很多人落榜。臧克家在回忆录《诗与生活》中写下了这段经历:“这场考试,数学得了零分。国文,出了两道题目,任作一题,我两题都作了。当我到注册科报到的时候,清华大学毕业的一位姓庄的职员,看到我的名字,笑著瞪了我一眼,报喜似地对我说:‘你的国文卷子得了九十八分,头一名!闻一多先生看卷子极严格,五分十分的很多,得个六十分就不容易了。'听了这话,我解决了数学吃‘鸭蛋'还被录取的疑问。同时我想,一定是我那三句‘杂感'打动了闻先生的心!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然后评议正音,释义。(多媒体显示)2.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明确:第一部分(1-7)记述闻先生作为学者方面的"说"和“做”第二部分(8-20)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和"做"。3.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把这些话找出来,说说是怎样起过渡作用的。——明确:是用两个句子完成过渡的。“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先生的一个方面。“闻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句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这两个句子关联得十分紧密,“仅……还……”“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这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学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是呼应紧密的提法。作者在两个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在两句之间又注意彼此的关联,这样就使两个部分的过渡十分自然。4.“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课文开头引用闻一多先生这两句话起什么作用?这两句话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了闻一多怎样的品质?——明确:领起全文,表现闻一多"做"的特点--"做了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