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院群众最满意医生典型事迹材料每天清晨,在樊城长征路上的一条小巷子里,一位老人会摇着轮椅艰难地穿过车流,准时来到市中医医院国医堂上班。老人胸椎以下高位截瘫,至今已经40多年。40多年里,他和疾病抗争,在轮椅上谱写了一首不屈的生命奉献之歌!他,就是78岁的“群众最满意医生”、xx市中医医院名老中医之一的xx。坎坷人生依旧抱负不改1935年,xx出生在武汉市一个贫苦家庭。解放后,党和政府送xx上了初中,读中专,进大学。1964年,xx从xx中医学院本科毕业,按他的成绩当时可以留校,但是年轻的xx怀着对党对人民的无限感激之情,积极响应“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来到了xx。一年以后,因为工作业绩突出,xx被组织上任命为副院长。正当风华正茂的xx劲头十足地想甩开膀子大干一场的时候,他发现自己走路好像越来越没有力气了,连抬抬腿都变得有些困难了。医院派人送xx来到了武汉,确诊为患有第六至第九胸椎结核,造成椎管形成110度的弯曲,导致下肢不完全瘫痪!医生的诊断书上写着:“只能长期卧床,并丧失正常的工作能力,,”拿着这张无情的判决书,xx欲哭无泪!要知道,这一年他刚刚37岁,正是大展宏图的时候啊!但xx是一个坚强乐观的人,他想到中医院为了给自己治病付出的人力和物力,摸摸身上手术过的伤口,决定放弃治疗,他对妻子说:“就算瘫在椅子上,也一样能为国家作贡献!”艰辛付出只为患者康健多年来,xx一直拖着病体靠轮椅坚持工作,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努力。他每天早晨四点半起床,喝五磅水,以保证身体的需求,再在早餐时减少进食量,在七点半之前尽量排空。这些都是为了能坚持半日工作,减少病人的候诊时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医内科人手少,xx是主要支柱之一,早上班、晚下班是常有的事情,一个上午要接待二三十个病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医院考虑到xx的身体状况,实行了限号管理,但每天仍有不少病人慕名而来,他总是尽量满足患者的需求,经常拖延下班时间,为此家里人也常常抱怨他不爱惜自己的身体,而他却说:“做医生就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46年来,医技精湛的xx在医院内外享有盛誉,慕名求医的患者常在他的诊室外排起长队,为了不让患者焦急,xx曾在墙上贴出“至亲好友,医院职工,请按序就诊”的字样,对待病人一视同仁。曾经发生的一件小事已经过去十几年了,但仍让xx记忆深刻。一位患水肿病人三次都是下班以后才匆匆赶来,xx对他说:“下次你要早点来。”没想到病人一下子就哭了,他边哭边说:“我是农村人,住得远,每次来的前一天,都要向村里申请派一位劳力送我。鸡叫就起床,走十几里田埂路才能上公路,再走20多里的大路到医院。”听了病人的诉说xx的心被刺痛了。从此以后,他再也不无端地“要求”病人了,他告诉跟他学习的青年医师:大部分来得晚的患者是痛苦重的、困难大的、更需要认真诊治的人。“来得越晚,对他们越要认真”。刨根问底对患者负责到底“医生要对病人负责到底。”xx看病必究其根源在哪里,并做到:“不仅要治好,而且要保证尽量不发病。”他治疗头痛,常分三步走:第一步先让头不痛,缓解患者的痛苦;第二步寻找头痛的具体原因,深度剖析发病诱因;第三步教会患者放松的方法,用十指做梳,梳理头发。他为患者诊脉时,总是嘱咐患者要放下心理压力,细心劝慰,xx想到,精神因素影响疾病的轻重缓急,医病更要医心。他遇到复杂的疑难病例,总是先开2-3服中药,回家后翻看医书,思量斟酌,观察病情,再仔细开方,直到看到患者的康复才肯放心,,河南南阳的一名女孩9岁,不明原因发热半月余,辗转多家医院费用花了数万元始终查不出病因。女孩的家人经打听找到了xx,吃了5服中药,女孩不再发热。当再次复诊,xx经过查看,确定无须再吃药,孩子的母亲扑腾一声跪在地上,失声痛哭:“神医啊!”xx文理学院的一名老师付某原患有肠梗阻,左侧腹部又莫名奇妙地长了一个拳头大小的包块,大便10余天才解一次,令付某痛不欲生。在xx处开了7服中药,包块小了许多,大便每天一次,,送医上门不为功名利禄为了减轻病人的负担,xx从不建议患者乱做检查,他开出的检查单中,阳性率在90%以上。“对症的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