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山水记游文言文B版【学习目标】1.了解什么是古代游记散文2.理解并熟记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3.理解并熟记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4.熟悉古代游记散文的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5.理解并准确翻译文段中的关键语或典型句。【知识概述】古代游记散文是中国古代散文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它不仅名篇佳作众多,而且名家辈出,群星灿烂。许多作家就是因为一篇游记散文而傲视文坛,历久弥新,许多经典作品对中国传统思想、对中国文人的心态有着巨大的影响。比如陶渊明,一篇《桃花源记》,使多少文人对那一片神奇的“世外桃源”充满向往;比如范仲淹,一篇《岳阳楼记》,千百年来,一直被具有儒家情怀的为政者奉为“圣经”,抬头捧读;比如王勃,一篇《滕王阁序》,成为骈体文的登峰造极之作,千古传颂;比如苏轼,一篇《前赤壁赋》,不仅使黄州这个小城名闻史册,成为旅游胜地,而且文人骚客每每落寞之时,总要反复诵读,以释放心中官场羁旅的无限愁怀;比如张岱,一篇《湖心亭看雪》,不仅反映了晚明文人生活的微妙情趣,也成为文人赋闲生活的浮华若梦⋯⋯不用举很多例子了,我们已然了解,古代游记散文十分重要,它不仅勾勒了大好河山的瑰丽景致,而且寄托了文人的浪漫情怀,抒发了文人难解的百结愁肠。【典型例题】1.《兰亭集序》文采斐然,此中不少用语成为成语。如“,”用来形容群英荟萃,人才济济的兴旺景象。“”表示观赏景物,心旷神怡;“”,表示不受世俗礼法的束缚,“”,表示感情随事物的变化而变化;而“”则被用来比喻文人雅兴。2.翻译横线上的的句子(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2)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解题指津】山水里到底有什么——古代游记散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所谓“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在山水里既能看到了美丽、挺秀、超拔、奇怪、幽微,又在山水里看到了非山水所能承载的东西,这是入世的牵挂、个人的性情。所谓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就是既依赖于山水,又超脱于山水,在山水里看到了超脱的人生万象。这真是一种奇妙的高峰体验。山水自有格,无处不成景。山水里有自足的的美丽和清净。许多人沉浸在这个世界中,娱情山水,陶醉其中,并且用生花妙笔,极尽所能地去描绘它,赞美它。吴均的《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袁宏道的《满井游记》等都是这样的名篇。如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作者极尽描绘之能事,将永嘉的山水描写得似一个人间仙境。全文扣住一个美字,纵横上下,晨霞晚照,或入高云,或见清流,或描绘夕阳渐落西山,或亲睹小鱼跳跃泉中,一幅美妙的、不见丝毫尘俗的山水之画。在写法上,作者偶对骈俪,极力体现中国思维。这正是中国先期游记散文的特征,也为后世山水游记的写作提供了模山范水的母本。读书人终于撇开政局的动荡和社会的昏暗,找到了一块互相取悦的神奇天地,从此,他们沉浸其中,暂时忘掉了尘俗的纠缠和社会的危险。美丽的山水终于成为人们乐以忘忧的圣地。山水自有情,人间牵挂真。山水虽然自然自足,但并非是世外桃源,它始终活跃在人们心中,尤其是士人心中。说穿了,士人尽管徜徉山水,能偷来片刻的欢愉,但他们终归心系民间疾苦,难忘入世的责任和抱负。他们到底惦记着民间了!这样的散文占据了游记散文的较多篇目,且名篇众多。像《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滕王阁序》等都是。如《桃花源记》一文中,一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还是暴露了诗人的全部秘密。陶渊明先生纵然移情在世外桃源里,也没有忘记生他养他的苦难家园。范仲淹,这位北宋初期的重臣,在描写山水之美之后,仍然不忘“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忘“是进亦忧,退亦忧”,不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济世安民的情怀,不仅令当时人动容,而且感动千古。欧阳修,即便是冤造贬谪,纵情山水,也要与民同乐,践行了孟子心仪的“民惟邦本”的理想主义的儒家思想。山水照人影,情性付流云。如晚明作家张岱的《西湖梦寻》。七月半是“鬼节”,杭州西湖有盂兰盆佛会,为信徒们诵经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