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树》教学案例——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体验教学案例分析案例背景:从九月伊始接手四2班以来,我一直在有意地观察、记录和分析孩子们在课堂上的表现。经过这一个多月的课堂教学和课下接触,我发现班上51个孩子在思维上普遍活跃,善于发现和思考问题。作为老师,看到自己的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内心自然是欣慰无比。然而,从孩子们回答问题的情况来看,他们往往被课文中一些细枝末节的内容所羁绊,对课文描述的内容缺乏代入感,难以深入地去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何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中的情感,便成为我这一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因为小学阶段的孩子作为民族的希望、社会的未来,他们必定会成为21世纪创造性人才的主力军,而情感体验能力恰恰是一个创新人才必备的重要创造性思维能力之一。如果对孩子们现在缺乏情感体验能力这一情况放任不管,必将严重影响到他们创造性思维的成长。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孩子们的情感体验能力呢?正当我为这个问题所困惑时,语文课本上第三组的课文引起了我的注意。本组课文的专题“中外通话”,由4篇不同风格的童话故事组成,童话相对于教材中的其他课文来说,本身就更能够引起孩子们的兴趣,这或许会是一个培养他们情感体验能力的好机会!案例描述:《去年的树》讲了这样一个情深意浓的童话故事:鸟儿和树是一对好朋友,它天天唱歌给树听,树也天天听鸟儿歌唱。秋天到来,即将飞去南方的鸟儿答应树明年春天回来再唱歌给它听。第二年春天,鸟儿从南方飞回来,树却不见了。鸟儿四处寻访,辗转询问了树根、大门和小女孩,最后终于在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前,唱起了去年的歌曲。课文由四次对话组成,朴实无华的语句,却表达出鸟儿和大树之间真挚动人的情谊。这篇课文的教学重难点是感受童话的特点,体会童话揭示的道理,这两点都必须建立在孩子们对鸟儿和树之间的情谊有足够深刻的体会之上。课堂上,孩子们正在整齐地朗读课文时,可以明显感觉到,由于全文使用白描写法,所以孩子们对朗读时的语气把握不到位,自然也难以体悟蕴含其中的情感。听了他们的朗读,我没有像往常一样直接指出问题,指导他们重新朗读,而是满脸困惑地请教他们:“老师有个疑问,这些对话都只有树对鸟儿说、鸟儿说、树根回答,没有描述他们对话时的表情和样子,请大家发挥想象,帮助作者填补上这些空白,好吗?”听了我的请求,孩子们立马流露出兴奋的神情,不少孩子已经开始在歪着脑袋思考,也有积极的孩子忍不住举起了手。最先举手的杨哲灿同学说:“第一段对话里,树对鸟儿说时应该是念念不舍的。”“为什么呢?”“因为它们是好朋友,现在鸟儿就要飞走了,也没有人来给它唱歌了,所以它舍不得。”“这里还可以用其他的词语吗?”“还有留念不舍、依依不舍。”“那鸟儿又是怎么说呢?”“鸟儿心里想着它一定还要回来,所以说话的表情应该是比较坚定的。”听了他的回答,其他的孩子脸上也都是认可的表情,有一些不大举手的孩子似乎也从他的答案中得到启发,犹豫地举起了手。其中比较胆小的贺祥同学说:“鸟儿问树根的时候,心里一定很吃惊,因为他心里想着回来给好朋友唱歌,却发现好朋友没了。”“这个时候鸟儿不仅惊讶,肯定还很着急,想想我们找不到人的时候也是挺急的”,杨璟浛同学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已经联系起了生活中的场景。班长单家辉说:“这时候树根心里也挺难过的,因为它就是树的一部分,却被砍断了,它说话的时候肯定很伤心。”……在孩子们争先恐后的你一言我一语中,童话人物的心情也渐渐浸润到他们心中。这时,我提出了分角色朗读课文内容,本来选好了角色后就要开始读了,活泼好动的陈泽熙却举起了手:“老师,我们可以到讲台上去读吗?我还想加些动作呢!”其他孩子听罢,也纷纷高兴地表示赞同。把分角色朗读变成更生动的角色扮演,的确是个不错的主意!表演开始了,台下所有孩子轻轻读起了旁白:“一棵树和一只鸟儿……”台上扮演鸟儿、大树、树根的孩子也迅速进入状态,动情地表演起来,其中扮演大门的是比较调皮的谭昭阳,到他这一段时,只见他坐在地上,神态高傲,面对急切的鸟儿,只是冷冷地说:“树嘛——在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