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学评价改革的思考【摘要】分析中职学校文化课教学评价体系的背景,阐述对中职学校文化课教学评价进行改革的思路,建立科学合理的文化课教学评价制度,指出应注意的问题。【关键词】中职文化课教学评价【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3B-0070-022009年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指出:“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两类。公共基础课程包括德育课、文化课、体育与健康课、艺术课及其他选修公共课程。德育课,语文、数学、外语(英语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体育与健康课,艺术(或音乐、美术)课为必修课,学生应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要求。”明确了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其中文化课如语文、数学、外语(英语等)是各个专业必修的基础课,是中等职业学校重要的教学内容。但是,中等职业学校直至目前,还没有一套完整的、具体可操作的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学评价体系。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中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中职学校)文化课教学评价改革的一些思考。一、背景分析1980年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教育结构改革的几点意见》提出职业高中培养“具有相当普通高中文化水平,并掌握一定专业基础知识和生产技能的劳动后备和技术后备力量”。要求中职学校学生掌握文化知识仅仅是相当高中学历文化水平,教学评价标准可参考普通高中的评价标准。2000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要按照有关规定开设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必需的文化基础课程,提高学生文化素质,适应专业教学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中等职业学校可以根据专业需要,开设综合性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课程。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当地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和教学质量的监督检查。”文件中明确了文化课是为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服务,不再强调要达到高中文化水平,也没有明确评价标准。2008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要按照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服务学生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功能来定位。”将中等职业学校的文化课定位在提高个人素质、为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服务三个方面。2009年教育部颁发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包括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物理、化学等学科的教学大纲,第一次对中职学校的文化课提出了考核与评价要求,对中职学校文化课教学改革和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但是,对文化课教学考核评价的提法仍过于笼统,评价僵化而单一,缺少强有力的外部评价机制,无论教学过程、教学质量还是教学效果等方面的监控与评价都缺乏具体的标准,使学校、教师很难把握评判尺度,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学评价制度,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提高文化课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二、建立科学合理的文化课教学评价制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既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又是教学到达一定阶段对教学效果的诊断,它应该是教育者自觉、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行为。中职学校的文化课虽然与普通高中所学的学科一样,但由于培养目标不同,不能完全照搬普通高中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文化课是中等职业学校重要的基础课程,是学好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它对学生认识世界,解决问题,促进专业课学习都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对文化课教学评价当遵循“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的原则,考核与评价方法要多样化,要有针对性,考核与评价应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进行。(一)努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文化课的价值,树立积极的文化课学习态度、动机和兴趣中职学校学生在众人眼里是中考的失败者,存在诸如学习懒散、行为习惯差等不良习气,为此教师要特别关注他们,观察他们,从中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发现他们心灵的火花,唤醒他们的上进心。不能因为他们没有养成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