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创意说明《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承载着人类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震撼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灵。根据课文的这一特点,本教学设计首先以情感体验为突破口,通过对集中营图片资料的展示,调动学生走进文本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在现实与历史的巨大反差中体验作者的情感和使命感。第三,以师生平等交流为平台,通过对参观过程的品读和思考,引导学生从对纳粹罪行的控诉向人性反思的层面深入。第四拓展延伸,展示当代新闻,引发学生对现实的关照。教学目标1.阅读文本,感悟作者的情感倾向和作为新闻记者的神圣使命感,理解“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深刻内涵。2.学习作者巧妙地将文学叙事融入新闻写作中,客观的事实叙述投射主观情感的新闻写作方法。3.认清纳粹反人类的罪恶,反思人性,告诫世人和平生活来之不易,希望悲剧不要重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今天老师要带领同学们去探访一个特殊的地方。那是一座平静的小镇,曾经是世界上最恐怖的死亡工厂;那里见证了人性的堕落,凝结了一个时代的苦难;它是人类历史无法跃过的一页,它就是奥斯维辛。2.投影一组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资料图片,如“焚尸炉”“女囚房”“在毒气室等待死亡的犹太人”“用来做医学实验的孩子”“集中营里的万人坑”等等。(出示幻灯片)3.一张张图片向我们讲述了曾经发生在奥斯维辛的血泪历史。1958年,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后的第十四年,美国记者罗森塔尔来到这里访问并写下了一篇新闻。但他却自称这里没有什么新闻,就是这篇自称没有新闻的新闻,一经发表便被各大报刊争相转载,并一举获得美国新闻界的最高奖“普利策新闻大奖”。这篇新闻到底特殊在哪里,为什么会有如此恒久的魅力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这篇新闻。二.思考质疑1.新闻标题最讲究四个字,那就是引人入胜。那么这篇新闻的标题吸引了你吗?提示:课文的标题的确引人入胜,它留下了悬念,引人思考“奥斯维辛为什么没有什么新闻”。1958年,已经时过境迁,这里早已没有了“新闻”,有的只是大家熟悉的“旧闻”,如第五段“从那时起,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了很多次”,如第七段“现在,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都是很安静的地方”。2.既然没有新闻,作者为什么要写呢?提示:见第六段,这一段交待了作者的写作缘由,首先是来这里“参观”,然后引起了“不安的心情”,进而产生了“非写不可的使命感”。作者究竟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他想告诉读者什么呢?让我们从课文中去寻找答案。三.深入分析1.首先,我们从参观的起点说起,作者初到集中营,看到现在的奥斯维辛是怎样的景象?提示:见课文一、二段和十六段。(全班齐读,出示幻灯片)2.两处都写到了现状,但有什么不同之处呢?请加以比较。提示:十六段是很平实的记录,而一、二段带有很明显的感情倾向,作者似乎很不愿意看到这样的画面。例如:“居然”带有吃惊、让人倍感意外的语气;“不该有”明显是一种主观意愿,而且作者一连用了四个“不该有”构成排比,表现出一种难以接受的情绪;此外作者还用了“可怕”“噩梦”“人间地狱”来形容奥斯维辛。在此,作者打破了新闻写作“零度情感”(新闻写作时不能加入自己的主观情感)的原则,字里行间流露出自己的愤懑之情,让读者感到莫名的压抑。(指导学生带着情感再读一遍)3.作者为什么说这里不该有温暖的阳光,不该有孩子追逐、嬉戏?曾经的“人间地狱”“杀人工厂”就不该有欢乐的场景吗?(或欢乐的场景为什么让记者不安?)提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杀人工厂”,现在快乐的场景容易让人们忘却历史,忘却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历史的悲剧就有可能重演,所以作者有种神圣的使命感,提醒人们要永远铭记历史。正如前德国总理施罗德所说“尽管忘却的诱惑是巨大的,但我们决不能屈服,牢记是我们的道义和责任”。(幻灯片显示施罗德话语)四.自主探究1.要铭记历史,在奥斯维辛,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走进奥斯维辛集中营,去听去看去感受去思考。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游客依次参观了哪些地方?提示:游客依次参观了毒气室、焚尸炉、女牢房、试验室、纪念墙,一直到绞刑室。(出示幻灯片)2.请同学们自主品读这些段落,然后选择其中感受最深的一处谈谈你们的感受与思考。毒气室:①“对有的人来说,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