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心理学和音乐教育的结合佛山市三水中学艺术组刘彦河心理学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它对人类生活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其中,教育心理学也在教学过程中越来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规律,揭示教育过程和心理发展的关系,把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教育实践中去。近年来,中国心理学工作者进行的一些教学改革实验对于教学实践具有积极的作用。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发展,对音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音乐教育的发展也不例外。现代音乐教育尤其需要教育学、心理学和现代科技手段等多种学科的支持,其中,心理学与音乐教育的关系更为密切。人们所进行的一切社会实践活动包括音乐艺术实践,诸如音乐表演,音乐欣赏音乐创作和音乐评论等,其基本过程都是心理活动的过程,为了更有效地组织音乐教学,老师必须了解学生心理。采取相应的适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使音乐教育心理更符合人对音乐的认知和情感过程,从而取得最佳教学成果。我们首先要了解音乐教学心理学的基本概念,音乐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心理过程是指心理活动的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心理特征是指人的个性特征,主要表现在兴趣,气质和性格等方面,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使心理现象相互关联音乐心理学除研究音乐活动的心理过程及音乐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外,也重点研究听觉感受。由于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只有听到才能使用让人感觉到它的存在,和变化和凭听觉去感受的艺术。有关听觉和听觉领域也是音乐心理学研究的必要内容。当代音乐心理学的实验成果多在音乐知觉方面。趋向是试图将学生心理与音乐学习的心理过程联系起来,以探索从简单到复杂的音乐行为的发展过程研究从幼儿甚至从婴儿的音乐行为到高度专业技艺的发展,以求更全面更深入地研究人的音乐心理状态的种种问题。音乐心理学的研究较多地侧重于人对声音的知觉、音乐记忆和音乐想象以及音乐感等。听觉器官与接受音波所得的听觉印象是一个整体,人对声音四个要素的感知能力并不平衡,这些能力的发展也互不相依。某种能力发展的所偏长而成为某种类型。如音调型对音高的辨别力强,对旋律与和声感觉敏锐;力度型对强弱及重音敏感;时值型对速度、节奏、时程敏感;音色型对音质、音调泛音的构成感觉敏锐。不同类型的人在他们欣赏、表演、创作中都会表现出他们的特长。音乐听觉与联想:这些组成要素对音乐欣赏产生不同的音乐听觉,对于音乐心理学来说,都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心理活动。听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听觉在接受不断变化的音乐音响时,对声音产生一种“形态感觉”,如色彩、明暗、甜蜜、苦涩、跳跃、恬静、庞大、纤细、沉重等感觉。由此可见,听觉功能除善于应变外,还蕴藏着诱发情感和想象的巨大力量。在音乐教学中由联觉引起的种种联想,能帮助学生理解音乐的色彩,风格和情绪,是不容忽视的教学心理过程。还有记忆,如知觉的认识的、情绪的、表象的、想象的等各种经验。也包括特有的问题,如单音记忆、旋律记忆、和声记忆、乐汇掌握及理论知识与记忆的关系、几个无联系的单音先后出现的记忆,以及记忆的音域与语音的关系等问题。音乐记忆是音乐心理的基础,丰富的音乐想象能力是音乐教育心理特征。人们对客观事物进性探索和发现的心理过程,听觉心理过程和想象一样,是更为重要的音乐教育心理过程,在音乐学习中,总要明确音乐学习的目标,必须克服心理困难,才能取得好的成绩。当然在音乐的海洋里,作为一个音乐人或音乐工作者,首先,要对音乐有兴趣,爱好这门艺术。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具体事物的倾向其基础是生活的需要。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有物质的、精神的。音乐的兴趣属于一种精神需要,兴趣是大脑皮层兴奋性增高的结果,由于大脑皮层有着较高的兴奋性,因而对于外界刺激的感受和反应就比较强而且快速,于是,人们从事有兴趣的活动会比较积极,效果也比较好。兴趣的发展也分为几个阶段,最初的兴趣属于有趣,又如,幼儿对奇导的音乐声响产生的直接举属于有趣水平,这时的兴趣并不专一,也不稳定。随着儿童心理的发展,兴趣从有趣水平为志趣,这时不但会以兴趣中心,并产生间接兴趣,兴趣的形成与人的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