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朗读,以读传情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覃鸿【内容提要】:朗读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是积累词语、训练语感的有效方法,更是一种把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从而领会作者思想感情的阅读方法。《新课程标准》在阅读的过程和方法方面,也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而且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尝试采用细细咀嚼文字,品味作者用词意图、推敲标点符号的妙用、引入情景,展开联想等方法,取得很好地教学效果。【关键词】:朗读训练咀嚼文字推敲标点符号引入情景展开联想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点地位。朗读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是积累词语、训练语感的有效方法,更是一种把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从而领会作者思想感情的阅读方法。它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阅读感受力、理解力欣赏力,而且可以激活思维,引起联想,培养语感,陶冶情操。朱自清先生就曾经说过:“读的用处最大,语文教学上应特别重视它。”当前,小学语文教学都在全面贯彻“以读为本”的方针,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中也提到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阅读教学注重培养语感,学习感悟,突出感情,淡化技巧。《新课程标准》在阅读的过程和方法方面,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而且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只有口诵心惟,熟读成诵,说话、写文章时才能脱口而出,妙语连珠。因此,从一年级起,就必须注重朗读,以读传情,把“读”体现在每个教学环节中,贯穿于整个语文阅读教学始终,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培养朗读的兴趣。让书声琅琅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让学生在自由自在的朗读中轻松愉快地理解问题,解决问题。下面是我在指导学生朗读中的几点做法。一、细细咀嚼,慢慢品味朗读训练中,我经常采用比较、替换、删减、添词等方法,让学生明辨字词的准确性,以求“语语悟其神”。如《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战斗正在激烈地进行,子弹打完了,“班长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同志们!用石头砸!’”教这一段时,我问:“班长对敌人的千般仇、万般狠,全都凝聚在一个字上,哪个字?”学生答:“砸!”我让学生把“砸”换成“扔”、“打”来比较,他们反复朗读推敲,辨析出“砸”更有力量,更能显示出班长对敌人的满腔仇恨二、在标点符号上多思多想标点是文字的眉目,在玩味句子的同时,切不可把标点忽略。如《瀑布》这首诗的最后一节,描绘了瀑布的形态:“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时时传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写出被风吹散的水珠飞扬的动态,如青烟袅袅上升,似迷雾朦胧一片,像烟尘纷纷飘扬,形象含蓄而又富有神韵,美极了。在教学中,我重点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在指导读“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这句时让学生按顿号和逗号两种不同读标点法去朗读,进行对比分析,想一想使用哪种标点朗读更恰当。学生经过对比,体会到引用顿号,停顿短而均衡,语调显得平淡用逗号,声音轻而舒缓,能读出作者看得入神的样子。最后,让学生随着优美的配乐声,感情朗读,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三、引入情景,展开想象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小学生的情感是伴随着清晰的表象和正确的理解不断深化的。因此,朗读训练要依据语言文字,进行定向引导,展开想象,领悟其中的感情。如曾教过高年级的《再见了,亲人》一课最后一段,为了让学生体会中朝两国人民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感情,我制作了一个电脑课件:满载着志愿军的列车缓缓启动,列车上,志愿军从车窗里探出头来向朝鲜人民挥手告别;站台上,朝鲜人民追着列车频频招手。在火车的汽笛声中、机车渐渐频密的排气声中、车轮的滚动声中,我深情地引读课文:师:列车徐徐开动了,志愿军战士个个热泪盈眶,向送别的亲人频频招手――生:(读文)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师:八年来,我们同甘苦、共患难,亲如兄弟,情同手足,我们多么舍不得分离呀――生:(读文)列车呀,请开得慢一点,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师:可是,列车还是渐渐远去了,朝鲜亲人还在伫立眺望。千言万语,万语千言汇成一句话――生:(读文)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