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应重视数学文化的渗透虢王镇中学王波【内容摘要】:《新课标(2011版)》明确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挖掘数学文化元素的素材,有意识地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渗透,通过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力争给数学课堂赋予浓浓的“文化味”。【关键词】:数学文化教学思想新修订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首次提出“数学文化”这个概念。浙江科技学院理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系教授薛有才在《数学文化》中谈到:在中国数学教育界,常常有“数学=逻辑”的观念。据调查,学生们把数学看作“一堆绝对真理的总集”,或者是“一种符号的游戏”。正如一位智者所说,一个充满活力的数学美女,只剩下一副X光照片上的骨架了!并且他还指出数学文化包含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观点、语言,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还包含数学家,数学史,数学美,数学教育。数学发展中的人文成分、数学与社会的联系、数学与各种文化的关系,等等。数学的内涵,包括用数学的观点观察现实,构造数学模型,学习数学的语言、图表、符号表示,进行数学交流。通过理性思维,培养严谨素质,追求创新精神,欣赏数学之美。那么,我们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体现数学文化呢?一、利用数学史实拓展数学教学内容。现行教材中无论北师大版、人教版还是苏教版都根据内容适当地安排了一些古今中外的数学趣闻、名人故事等。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地利用好这些资源。如教学北师大版“圆的周长”时,教材对圆周率的认识给出了刘徽、祖冲之的“割圆术”,浦丰的“投针术”的史实材料。我们教学时则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激发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浓厚兴趣,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我国古代数学文化的辉煌成就,激发谈们的民族自豪感。再如,每册教材中都有“你知道吗?”这一板块设计,我们要合理发掘和利用这些资源,这样课堂教学就富有了一定的数学文化了。二、将生活情境与数学教学紧密相融。现行教材的知识都是以一定的情景呈现的。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情景来引导教学,让学生清晰地感觉到“数学源于生活”。如四年级下册中“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这一内容,教材就在赛跑、身高、体重、体温、面积等大量的生活情景的基础上引出小数的认识,使学生深刻地知道:小数,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其次,有的情景则能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如:“认识方程”中“用字母表示数”这一内容的情景则是儿歌“数青蛙”,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建立“字母表示数”的符号概念。我们不仅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生活情境进行教学,还要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在生活中去,充分体现“学以致用”的思想。正如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所言,“与其说学习数学,倒不如说学习数学化、生活化”。如:学习完“铺地砖”,我们可以让学生真实地给教室、客厅“铺地砖”;学习完“起跑线”我们就让学生实地在操场画起跑线;学习完“搭配的学问”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在“就餐”、“着装”、“游戏”中充分运用。这样,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自然就紧密了,我们的教学也就不会“空洞无味”了。三、引导学生用数学思想对待问题。新课标强调“数学思想”的构建,常见的数学四大思想为:函数与方程、转化与化归、分类讨论、数形结合。这些思想的形成都要经历数学抽象、数学推理和数学建模这几个过程。我们在教学中要把学生的形象思维、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模型思维等方面综合发展,使学生在看待、处理生活中的问题时,能带上“数学的眼镜”,使得问题的处理更具有条理性、逻辑性。作为教师,我们虽不能全面研究数学文化,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数学与体育、数学与自然、数学与科学甚至数学与美术、音乐等方面逐渐探索。作为数学与生活则是我们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重视数学文化的熏陶也就“非说不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