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人工作职责一、突发卫生公共事件报告人的要求1.工作认真负责,责任心强。2.了解传染病防控相关知识。3.由陈东负责。二、学校突发卫生公共事件报告人职责1.在院长的领导下,具体负责本辖区内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因病缺勤等健康信息的收集、汇总与报告工作;2.协助本辖区建立、健全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发现及报告相关工作制度及工作流程;3.定期对全校学生的出勤、健康情况进行巡查;4.负责指导本校学生的晨检工作。5.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本学校发生的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调查和处理,接受教育行政部门与卫生行政部门对学校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督促、检查;6.负责组织开展对本学校全体人员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规范工作计划一、项目实施范围在全村范围内实施。二、项目实施内容村级医疗机构及时发现、登记并报告辖区内发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病例和疑似病例,参与传染病现场疫点处理;开展艾滋病、肺结核病等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和咨询服务;配合疾控中心对非住院肺结核病人、艾滋病病人进行治疗管理。三、项目任务分解1、培训定期对本村医护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技能的培训。乡村医生每年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技能的培训。2、发现、登记填写门诊日志及入、出院登记本。首诊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发现传染病病例、疑似病例时,必须认真填写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簿,并由首诊医生或其他执行职务的人员负责填写,按照要求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3、报告(1)报告程序与方式使用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报告,《传染病报告卡》按时间及病种顺序整理归档,作为本单位报告传染病的业务依据,根据疫情,当怀疑有传染病暴发流行的可能时,应及时向卫生院及疾控中心报告。(2)报告时限获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责任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当在2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卫生院和疾控中心报告。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及其他按甲类管理传染病的病例或疑似病例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向卫生院和疾控中心报告。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例、疑似病例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3)做好传染病报告工作。4、处理(1)消毒处理。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对本单位内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以及医疗废物,实施消毒和无害化处置。(2)做好重点管理传染病居家病例的随访工作。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实施方案1.加强监测,落实措施。一是加强领导,落实传染病管理责任制;二落实专职传染病疫情报告人;三是按照卫生、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保证传染病防治的必要经费,组织校内各项传染病防治措施的落实;2.及时报告。一旦发现有可疑传染病病例时,要及时报告行政部门。报告病种为:(1)法定报告的甲类和按照甲类控制的乙类传染病,门诊内发现甲类(霍乱、鼠疫)传染病疑似或确诊的散发病例,乙类传染病中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炭疽疑似或确诊散发病例;(2)法定报告的乙、丙类传染病:1)呼吸道传染病。一周内,同一学校发生麻疹2例及以上、流行性脑脊髓膜炎3例及以上,丙类传染病中流行性感冒、风疹、流行性腮腺炎10例以上;2)肠道传染病。一周内,同一学校发生急性病毒性肝炎、伤寒、副伤寒5例及以上、痢疾及丙类肠道传染病10例及以上。(3)非法定报告的传染病。一周内发生水痘、手足口病等10例及以上非法定传染病病人以及集聚性不明原因疾病病人,应立即向医院报告。3.报告要求。建立相关工作制度和传染病报告登记簿,加强对师生健康情况晨检或巡查,及时发现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及时报告。(1)学校校长、分管领导、专职传染病疫情报告人、教职工为传染病信息报告的责任人。(2)、学校师生中一旦发现有可疑情况,应做好学校传染病病人登记,在第一时间内以电话和网络形式报市教委,同时报告市疾控中心或当地医疗卫生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