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课堂中的情绪调控目前多数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是焦虑、厌烦情绪,温暖、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情绪氛围有助于学生克服焦虑情绪。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情绪至关重要,和谐的情绪会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不良的情绪会对学生的学习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在数学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堂上学生的情绪,以及教师的循循善诱和精心的点拨,不好的思维情绪会抑制学生的思维热情,因此要对不良情绪及时发现并进行调节。在课堂上,师生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情绪状态对教学效果有着很大的直接的影响,学生的情绪是很不稳定的,时高时底,时好时坏,这就要求教师及时做出正确的调节与控制,注意控制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气氛对于一堂课的顺利进行很重要,而学生的情绪状态往往决定着课堂气氛。所以,控制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使学生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中学习,是教师的重要职责之一。在课堂上,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赞许的目光,一个微妙的手势,一个真诚的表扬,都能让沉闷的气氛变得生气盎然。当学生掌握知识困难时应放慢节奏,并适时鼓励,激起他们学习的信心,当表现出漫不经心时,应加快节奏,提出更高的要求。要多鼓励,少批评,对点滴进步都要给予及时的肯定评价与表扬。课后小结时,要让学生知道,这节课学到了什么,让他们感到学习的快乐,并把这种积极向上的情绪带到下节课当中。合理安排学生的作业,避免负担过重,压力过大而引起各种心理障碍。学习任务安排要富有“弹性”,针对学生的差异分类提出要求,进行分层设计,要让各类学生经过努力都能“摘到桃子”,使其树立起对学习的信心,体验到学有所成的喜悦。学习任务布置也要丰富多彩、多样化。可把动手、动耳、动眼、动脑结合起来,以避免单调刺激使学生产生分心、疲劳。建立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课堂教学中包括师生、生生互动,师生关系融洽,教师热爱、信任学生,学生尊重、敬仰教师,可以形成积极、健康、愉快、活跃的课堂心理气氛;不和谐、僵化、紧张的师生关系则容易酿成消极、沉闷,甚至一触即发的紧张课堂气氛。从生生关系来看,同学之间团结友爱容易使课堂上形成互相尊重、体谅、友好的学习风气。教师要善于教导学生。孩子们怀抱着认识世界,提升自我的强烈愿望跨进校门,如果不能实现这样的愿望,他们就会感到难过、失望,情绪就会低落。学习上,如果今天语文不及格,明天数学不及格,可想他们的心里是一番什么滋味!因此,作为一个教师就不仅要有一颗爱心,而且要善于教导学生,使他们学有所得,不断成长。这样才能使孩子们始终保持愉快的情绪,饱满的精神,从而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学生的情绪状态是学习状态的重要指标,学生从“苦学”、“厌学”中摆脱出来的关键是一种良好、健康的情绪体验。新课程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体现了人文的关怀,教师的职业是“一种使人类和自己都变得更加美好的生命存在形式”,就让我们更加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体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