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我的母亲中国谁取得的学位最多?•胡适•一生取得35个博士(包括名誉博士)学位。作者胡适(1891~1962)现代诗人、文学家、历史学家、哲学家。胡适是安徽绩溪人,1891年出生于上海。原名嗣,字适之。穈幼时就读于家塾,习四书五经。•胡适故居父亲胡传母亲冯顺弟1904年赴上海,入梅溪学堂、中国公学等校。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4年在康奈尔大学获文学士学位后,入哥伦比亚大学读哲学。留学时期北大时期1917年完成博士论文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1938年出任驻美国大使抗日胜利后任北京大学校长在纽约1949~1957年旅居美国1958年任台湾的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病逝于台湾胡适墨迹胡适一生著述宏富,在多方面有巨大成就胡适墨迹一、自主学习1、反复朗读课文,将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写下来,借助工具书或在小组内寻求解决。2、搜集有关“母爱”的文章、诗句、歌曲以及胡适的文章和有关材料,先在小组内交流,准备展示。3、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4、为母亲做一件事,可从以下提议中选一件去做,做后写下感受。二、学生自学成果展示•1、展示生字词•2、展示胡适的材料和母爱的材料•3、展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4、展示为母亲做一件事后的感受•(1)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学者。(2)胡适在“五•四”时期提倡文学革命,写有著名论文《文学改良刍议》,是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3)1920年出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新诗(白话诗)集《尝试集》。三、合作探究•1、探究题目一:•读了————————,我看到了一位——————————的母亲。•(方法指导:如何概括事件?例如:用文中原句、找中心句、自己概括等)•明确:•A、每天教我早起,聆听教诲,催我上学——谆谆教诲、严格督学•B、母亲从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教子有方•C、我说了轻薄的话,受到责罚——责罚严厉,教我做人•D、用舌头舔我的病眼——慈爱•E、新年到来大哥的债主来讨债,母亲从不骂一句,脸上从不露一点怒色——宽以待人、品性善良•F、受了两个嫂子的气,她只是忍让,忍无可忍时,就痛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宽厚、善良、隐忍•G、听了五叔的牢骚话,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正直、很有刚气•探究题目二:•以上几个故事中,哪些话语,哪些细节最让你感动?找出来,作批注。明确:•“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作者以童年的视角回忆往事,如实道来,暗含对母亲的敬仰与感激。•如:“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眼病。”——母亲爱子之深,平实的语言中含着我对母亲的感激。•如:“我母亲23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可以看出作者是掏出心灵来写母亲,如实道来,真诚倾吐,流露出对母亲的疼爱之情。默读全文,思考以下问题:(1)文章开头三段几乎没有写及“我的母亲”,是否属于跑题?(2)文章第四段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3)文章最后一段的中心句是什么?(1)文章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一方面写出了自己童年的爱好、快乐,另一方面也写出儿童好玩的天性;既写了童年生活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环境与教育对一个人性格的养成所起的奠基作用。总的来说,作者在前三段想表明,他的童年生活,除了看书之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是母亲“给了我做人的训练”,这不仅弥足珍贵、铭记永久,而且影响巨大。这样看来,前三段实在不是闲笔,不仅为写母亲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与文末相呼应。另一原因是,这篇课文选自《四十自述》,写母亲同时也是写自己人生成长道路上的一段历程,或者说,是把母亲作为人生成长道路上的第—位“恩师”来写的,所以开头写了较多自己童年的经历。2、理清行文思路。•一、写自己童年的身体、性格特点,同时也表达了对童年往事的追念和惋惜之情(第1~4段)。二、写母亲对我“教之严”、“爱之慈”,写母亲在痛苦的生活处境中“当家”的艰难,写母亲“气量大,性子好”,仁慈,温和,但又不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