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课题实施方案一、课题的提出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们发现了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在进行课文教学时,课本上一篇篇精彩的美文,老师和学生都能被深深地打动,学生发言积极,你一言,我一语,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但一到习作课的时候,学生就一个个抓耳挠腮,半天写不出一段话来,即使能写出来的,也大多是错别字连篇,前言不搭后语。为什么在阅读课上能言善道的学生,一到了习作课就没内容可写了呢?究其原因,我们认为有两点:一是农村孩子的课外阅读的书籍数量有限,内容单一。匮乏的课外阅读量直接导致了学生肚子里没有“墨水”。第二是新课改后的习作课,有些内容远离农村学生的生活环境,学生无法亲身实践,自然写不出好文章来。其实新教材的许多课文都文质兼美,既有着非常优美的文学语言、精巧的作品构思,也饱含着作者深厚的情感体验,凝聚着编写老师的一片心血。何不让写作训练以课文为依托,从“读”悟“写”,以“写”促“读”,进行“读写结合”呢?这样,学生有感而发,有内容可写,写作水平自然就提高了。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学生的写作有两大源泉,一个是直接生活,一个是间接生活。直接生活是学生亲身经历的生活,间接生活是学生通过阅读得来的生活。在农村这一特定的环境下,信息相对闭塞,学生的见闻有限,阅读质和量又都不高,进行读写结合是切实可行的,也是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的一种教学策略。读写结合是是指在语文教学情境中阅读和写作的相互作用和紧密联系。我们的任务是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读写结合,吃透教材,认真地利用我们的教材,扎扎实实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这一思想。这样一来,学生的写作素材有了,写作兴趣也能被充分地调动起来。让农村学生的作文真正有感而发,有话可写,有情可抒,而不再是生搬硬造,空洞无物的文章。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等一些教学理念,也为作文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孩子的能力大多来源于模仿。根据儿童的“模仿性”特点,我们的语文教材提供了大量的范句、范段、范文作为读写结合的“中介”;根据儿童的“表现欲”特点,借助于大量写片断形式,及时运用阅读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写作,满足了儿童这一心理上的需要,根据儿童“易遗忘”的特点,采取边读边写,学用结合的做法,有利于知识的巩固。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和预期目标(一)、研究内容本课题拟开展以下几方面内容的研究:1、本校三至六年级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和习作水平的调查分析。2、本校语文教师对自己的习作课的认识和看法。3、新课标下的阅读课和习作课的分析研究。4、探究以课文为依托进行“读写结合”的策略。5、尝试运用“读写结合”策略进行习作教学。(二)、预期目标通过调查了解学生的阅读现状和习作水平,教师对自己原有习作课的认识,提出困惑,共同寻找农村学生习作能力差、水平低的原因。根据农村学生习作与阅读的实际情况,充分运用新教材的一篇篇美文,从字、词、句、篇中寻求读与写的契机,从仿写入手,循序渐进,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让学生逐步掌握写作的方式方法,真正提高农村学生的习作水平,从而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让农村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四、课题研究的操作措施1、首先要精心设计,处理好读与写的矛盾。读与写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又是一对孪生姊妹,正是因为这种关系,才有了读与写的结合。但应该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使她们不再闹矛盾。第一写不能影响读,而应该为了更好地读,要以写促读,不单单是以读促写。二者应该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教学设计时要深入解读教材,整体把握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大胆取舍,把阅读的重点与写的重点结合在一起。第二,合理安排读与写的时间,既要防止为了写而使得读肤浅潦草,蜻蜓点水,又要防止因时间仓促而使得写流于形式。2、找准读写结合的切入“点”我们打算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读与写的结合;(1)、巧借阅读文本中的“留白”补写句子(2)、巧借课文的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