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形面积计算”教学实践与反思梯形面积计算案例与反思学习目标:1、理解、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2、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培养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掌握“转化”的思想和方法,进一步明白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可以转化的。学习重点:理解、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习难点: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最近我们学习了哪些图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你能说出他们的计算公式吗?那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2、出示梯形指出梯形各部分的名称,你知道他的面积该怎样求吗?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二、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默读)三、自学指导1、认真阅读课本例题。2、小组合作,探究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3、小组代表汇报本组所采用的方法。四、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并适时进行指导1、师生共同交流讨论2、小组汇报探究梯形的面积计算“你们组采用什么方法求出梯形的面积”①启发学生思考:你能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办法,把梯形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计算出它的面积吗?②学生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一拼,教师巡回观察指导。③指名学生操作演示。④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操作:梯形(重叠)旋转平移平形四边形。(2)观察思考①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a.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梯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b.每个梯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形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3)反馈交流,推导公式。①学生回答上述问题。②师生共同总结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板书: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③字母表示公式。教师叙述:如果有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b和h分别表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怎样用字母表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S=(a+b)h÷2”。3、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五、公式应用。(1)出示课本第89页的例题。(2)学生尝试解答。(3)出示例题的解答,反馈矫正。六、当堂训练,完成目标1、完成89页“做一做”2、计算下面三个梯形的面积,你发现了什么?(等底等高的梯形的面积相等)3、智慧屋你能求出有多少根木头吗?七、回忆本节课的收获《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梯形的面积计算》,这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推理能力。为了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识,探索、验证,从而获得新知,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创造的机会,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培养学生自我探究和实践能力。一、提示课堂教学目标,让学生从总体上知道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要求,使学生上课就开始明确学习目的,使学生学习有方向。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在以后的各个环节里主动地围绕目标探索、追求。二、小组合作探究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动手操作,培养探索能力在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安排学生合作学习,放手让学生自己利用前面的学习经验,动手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并让学生通过找图形之间的联系,自主从不同的途径探索出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首先让学生说说可以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什么图形?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一拼,看一看能拼成什么图形,然后学生思考讨论:想想转化的图形与原梯形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实践活动,学生亲自参与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同时思维能力、空间感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让学生主动操作、讨论,在充分感知、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达成了教学目的。三、发散验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时,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以说促思,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引导学生说一说,议一议,互相交流,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归纳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拼、剪、说”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发散,在活动中发展,学得主动、扎实,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求异思维、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本课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推理、操作探究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拼一拼、剪一剪以及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