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教多学”参评教研成果谈《少教多学》的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内蒙古自治区莫旗尼尔基第二中学小学部宋丽丽谈《少教多学》的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内蒙古自治区莫旗尼尔基第二中学小学部宋丽丽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对小学语文课堂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少教多学”这一理念渐渐让我们所熟悉,并努力的将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之中去,但怎样将其发挥到最好的效果却值得我们去思考。现将我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与大家分享:首先,一般人都认为教和学成正比例,学生要多学,教师就须多教。然而事实却是那样地无情,教师辛辛苦苦地教了,学生非但没有照单全收,反而七折八扣,所得无几。原来“少教多学”并不只是一个教学方法的改革问题,也并不只是对某一门课程改革的要求而已,它与办学宗旨、办学理念和教育体系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有位研究教育的专家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实现生命的提升,而生命的提升得依靠生命本身。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他们潜能无限,并能由此带来极高的学习效率。因此,这位专家提出要设计一种以学生好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他把这种体系叫做“生本教育”。“生本教育”就是“真正以学生为主人的,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生本教育强调儿童是教育的真正主体,是学习的真正主人。生本教育所关注和弘扬的理念是:人具有发展的无限可能性,教育应当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人具有学习的天性和本能,教育的功能在于顺应人的天性,激扬生命自身去发展自己;人具有发展的需要,人渴望实现自己的价值;尊重、信任、依靠学生,是教育成功的秘诀。所以生本教育就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基本思路是:早认字、大阅读、大感受,以阅读为中心,推动听、说、读、写。“意义识字、推进阅读、以读引读,以读引研,以读引说,以读引写,全面提高”。让学生尽早进入阅读的原因是,阅读可以使儿童建立意义世界。在意义世界中,儿童同有生命的知识打交道,将能极大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原有的知识,使学习成为自觉学习。正是这种能进入意义世界的吸引力,使儿童克服认字的枯燥感,从而积极参与大量识字的活动。此外,生本教育对学校的管理,对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家长的地位与作用,对考试的评价等,也都作了精辟的阐述。看来,“少教多学”并不能只要求某一门学科例如语文科单枪匹马、孤立地进行,学校所开设的主要课程,例如数学、英语等也都应当实行“少教多学”。而无论哪一门课程实行“少教多学”,都需要其他条件的配合。当前基础教育教学的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传授性或接受性课程占据了太多的份量,而儿童缺少时间、空间,也没有精力去进行自己能体会意义的活动,导致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成为一句空话。为此,需要大力压缩授予性或接受性的课程,腾出时间、空间,并保证学书生的精力,使之投入对他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即所谓“小立课程,大作功夫”,这是教学改革能否达到一个新水平的关键,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审视知识学习和人的精神生命生长的关系,有利于我们勇于改革繁杂的课程,从而实现课程的真正变革。传统的课程是从简约走向繁杂的。从现象上看,它首先表现为混淆基础知识的概念,盲目地扩大“双基”。比如,某小学一年级语文试卷中有这样的题目:写出比“日”字多一笔的字。这类问题似乎建立了知识间的某种“联系”,有一点“训练意义”,且对“日字的加深认识或有帮助,然而它并不是基础知识或基本技能,而是基础知识的某种变异体。由于它的任意性,有极强的衍生能力,很快会造成形成的组合数字,造成课程的“生态灾难”事实上,它对学习和加深儿童认识“日”字,意义不大,儿童完全不必依赖这类训练方式,而是借助于直接阅读。比如,“日出江花红胜火”“白日依山尽”等等,就可更为透彻地学习必要的基础知识。但问题在于,今天在基础教育中,多年来现实教育中不断制造和大量积累的这些无用之物,几乎成了灾难,中小学生除了学习必要的基础知识(例如上面所说的直接掌握的“日”字)之外,还要大量应付恒河沙数的附加知识和附加题目。类似地,习俗的教学评价不断地推出这样的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