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好低年级图形与几何概念教学的“五个度”武汉市江汉区天一街小学王琼【摘要】小学数学的图形与几何知识,有着丰富的现实原型,这些原型以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的几何经验,是建构、提升空间观念的客观基础和最初源泉。小学生的空间观念,通常是从现实生活里积累的相关感性认识出发,在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不仅有助于学生获得后续学习必需的知识和必要的技能,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关键词:图形与几何空间观念操作交流“图形与几何”是小学各学段中安排的四个学习领域之一,其教学的核心目的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空间观念主要指能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根据语言描述画出图形等。关于“图形的认识”中几何概念的教学,在编排上,教材遵循“体—形—体”的混合螺旋式顺序。这样编排,既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又恰当地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低年级老师教学“步履”艰难。在低年级,一学期的几何概念少之又少,再过一学期,学生就忘得一干二净。新课标对低年级几何概念的教学往往要求很低,多数是“直观认识”,但如何把握“直观认识”的“度”呢?许多困惑,让低年级教师对几何概念的教学,陷入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境地。对此,笔者粗浅地认为低年级“图形的认识”中几何概念的教学应该把握好以下“五个度”。一、引入的角度翻开低年级教材,几何概念引入的角度不尽相同。一个婴儿,从出生落地,他所有接触和看到的东西,实际上都是一个体。在小学之前,学生积累了许多立体的物体。所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几何概念的引入,就是来自于生活中直观的实物模型。而同是平面图形的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引入也各有不同。在客观世界中,因为“面在体上”,所以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实物上通过拓面“剥离”出来。但是,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引入是通过折纸或拼图“做”出来的。这是因为,有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面的物体虽然能够找到,但往往不适宜用于首次感知图形的形状,而且对折正方形纸可能折出已经学过的长方形,也可能折出三角形。把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一拼,可能拼出已经认识的三角形、长方形,也可能拼出尚未认识的平行四边形。在一节校内公开课中,一位年轻教师是这样引入“角”的概念的:“我们班上的图书都陈列在教室后面的一个角落,所以叫‘图书角’。今天我们就来初步认识‘角’。”教者的意图似乎是希望从身边的事例引出本节课的课题,但其实际效果是将数学名词“角”与日常语言中“角落”的“角”混为一谈,不利于“角”的概念的建立。因此,明晰梳理低年级几何概念的教学,确定引入的角度,是帮助低年级学生正确形成图形与几何概念的首要。二、操作的温度低年级几何概念的形成,重在让学生体悟几何概念的形成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亲自动手,让视觉、听觉等器官尽可能多地协同参与活动,通过对图形的感知和操作,在大脑中逐步抽象成几何概念。由此可见,在低年级几何概念的教学中,“直观操作”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学中,经常见到以下两种操作:1、操作低效教师先出示一些有角的物体,让学生指出角并摸一摸,说出摸角的感觉。笔者认为,让学生指一指物体上的角在哪里、哪里是角的顶点和角的边是有益的,但是没有必要过多地触摸。因为视力正常的普通儿童没有十分灵敏的触觉,不可能通过触摸获得丰富的表象,甚至一条线直不直都不一定能通过触摸感觉到。这样,很难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对角及其结构的深刻认识。2、操作的形式不当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许多教者往往提供吸管、小棒、硬纸条和图钉,让学生做角。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做角”这一环节的效果并不理想不仅费时间,而且学生做出的角也不是很标准,还会让学生对“角”的概念形成错觉。其实让学生“做角”不如让学生画角。为了让学生在没有建立“射线”概念的条件下初步领会角的边的无限延伸性,并且明白角的边是直的,为以后学习用射线定义角作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