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教学设计课题第四章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学时2课时学习内容分析本节包括心脏的结构及其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两大部分。由于内容比较多,分两课时完成。教材首先提出两个疑问:“心脏是怎样搏动的?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是怎样的?”这两个问题明确了本课要解决的知识点,也引出了下面要解决的两个主题内容。本节教材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能力。这节课选在微机室上,便于播放PPT,也便于学生自己上网搜索资料进行讨论学习。学习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且好动,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望,想要了解自己的身体结构。他们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已经对心脏有一定的认识,但心脏的结构及其功能的知识比较缺乏。而这部分知识又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中应尽可能运用多种手段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够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培养学生的科学观。2.通过对心脏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明确体育锻炼对心脏的影响,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4.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区别动脉血与静脉血。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猪、羊等动物的心脏,了解心脏的结构特点以及与其功能的适应性。2.通过分析“血液循环的模式图”或者阅读“血液循环的发现”的相关资料,了解血液循环的途径、肺循环和体循环的协作关系、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区别以及血液循环的意义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进一步强化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2.加强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思想意识。教学重点教学重点:1.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特点。2.血液循环的途径和意义。解决措施:1.让学生观察猪的心脏,并进行讲解。2.让学生观看计算机PPT中血液循环模式图,并进行讲解。教学难点教学难点:1.通过对心脏各腔室壁、瓣膜的观察,而推测出其各自的功能,更好地理解心脏作为“泵”的作用。2.血液循环途径,以及在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解决措施:1.让学生观察猪的心脏,观看计算机PPT中心脏的解剖图,并进行有效引导。2.让学生观看计算机PPT中血液循环模式图,并进行适当讲解。教学设计过程关于把心脏比喻成“泵”,可以用发动机或抽水机等进行类比,进而说明心脏作为“泵”的作用。在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教学过程中,要准备充足的新鲜的猪心以及人的心脏模型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主动获得有关心脏结构的知识并理解它们的功能,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教师在课前把猪心解剖好,尽量露出四个腔,以利于学生观察和用手触摸心房和心室壁。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心房和心室壁的厚薄以及有关瓣膜等的结构特点来推测各自的功能。血液循环途径是本节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分组讨论等多种方式理解以下要点:一是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及其相互协同的关系;二是动脉与动脉血、静脉与静脉血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三是血液循环的意义,即血液在流经毛细血管时所发生的物质交换。学习过程方法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相关理论。依据现代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理论,遵循媒体教学设计整体优化为教学服务的原则,围绕学习目标,努力促成知识向能力迁移。信息技术应用分析知识点学习水平媒体内容与形式使用方式使用效果心脏的结构能够辨认心脏的四个腔,以及与它们相连的动脉和静脉。计算机显示PPT课件内容图片用计算机放映课件图片,教师讲解,师生互动。图像显示在计算机上,方便教师讲解,方便教师和学生互动。心脏的功能知道心脏工作的过程。血液的循环能够识别记忆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冠脉循环记忆冠脉循环的途径。教学过程教学环节(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所用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教师展示谜语,让学生猜谜,从而引出新课4分展示谜语:胸中有个大雪梨,拳头大小差不离。劳逸结合巧安排,任劳任怨干到底。猜谜通过猜谜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通过这个谜语,学生能够知道心脏的大小和拳头差不多。进入新课心脏的位置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