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中穿插原则例谈江苏省如皋市第一中学王华(邮编:226500手机:13584696938)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穿插,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暂时中断教学主线或伴随教学主线有意地引进与课文相关联的某些知识内容,或有机地增加一些活动片断以调动情绪,调节节奏,延伸深化教学内容的教学技巧。穿插得法,就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穿插不得法,如滥用媒体图片,课件的展示由辅助成为主体,以致喧宾夺主,反而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和思维,影响教学效果;故从效果上看,笔者认为穿插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一、目的性原则。穿插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教学效果。因此穿插艺术的运用必须服从课堂教学目的。例如教学课文《祝福》(鲁迅著),为加深对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进行的穿插。老师:(放映电影《祝福》的片断)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于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这个情节增添的是否妥当?说说你的看法。《祝福》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准确地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其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以上的穿插就是紧紧围绕这一目标而进行的。二、适时性原则。要掌握课堂穿插的时机。穿插要根据教学需要设计,也要根据学生需要和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情况而定。我们来看甲乙两位教师教学《神奇的极光》时对同一内容但不同时间的穿插。甲教师:(投影极光弧、极光带、极光片、极光幔、极光芒的图片)请同学们阅1江苏省如皋市工作站杨筱玉推荐编号:006读课文对照书本内容说一说极光多姿多彩、变化万千的特点。乙教师:同学们,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相信大家对极光的神奇与美丽,对极光的成因有一定的了解了吧,最后,我们来看一看有关极光的图片投影吧(投影极光弧、极光带、极光片、极光幔、极光芒的图片)。很显然教师甲的穿插更有利于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而教师乙的穿插则显得有点马后炮了。三、适度性原则。穿插要适量,不能滥用,不能哗众取宠。穿插如果游离课本就会随心所欲,天马行空,就会影响教学,不利于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甚至产生教学上的本末倒置现象。我们来看某一教师教学《归去来兮辞》(陶渊明著)讲到“僮仆欢迎,稚子侯门”这一情节时所进行的穿插。教师:同学们,温馨的家庭是陶渊明归隐的保证,一个家庭中少不了女主人的支持,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他妻子的形象。无庸置疑,当时学生情绪相当高涨,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实际效果呢——后来的七八分时间里,学生完全把真正的主角陶渊明丢在了一边。再者,学生讨论所得出的结果:陶妻是一个贤妻良母,是陶渊明归隐的保证,很显然削弱了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这一主题。四、有机性原则。这是指穿插设计要做到与课文有机结合,与学生(课堂气氛)有机结合,或引发激趣,或点拨诱导,或拓宽加深,或调动情绪,或丰富知识,明或佐证问题,都要自然、合理、恰如其分。我教授《短歌行》(曹操著)一课,当让学生听完磁带范读后,正准备分析课文,突然有一位同学自告奋勇要上台演唱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插曲《短歌行》,接着就响起了同学们的掌声,我当即就把讲台让给了这位同学。这一灵活机动的即兴穿插,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五、创新性原则。穿插要讲究形式多样,发展学生思维,体现现代教学手段运用,特别是调节性穿插要幽默、风趣,营造民主教学氛围。活动性穿插、鉴赏性穿插要在设计中体现出创新意识。2有一个语文老师上一节作文课,其训练主题是“中心论点要正确、新颖、有针对性”。他把一个瘪皮球和打气筒带进教室。他先拍拍皮球,然后给皮球打气,再拍拍皮球。老师的动作做完之后,要求学生据此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同学们各抒己见,有说“皮球瘪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打足了气的皮球会让人踢来踢去,容易损坏自己”的,有说“做人不能像瘪皮球那样没有活力”的,有说“球要打气,人要争气”的,有说“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才能在人生的竞技场有所作为”的......这个在课堂导入时通过现场演示所进行的穿插,就具有创新性,它拉近了课堂与生活之间的距离,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绪,营造了一种轻松、活泼、热烈的教学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