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基本信息课题《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这段内容要讲清楚的两个核心概念是“差异的空间尺度”和“差异的变化规律”。教材内容也围绕这两个概念展开。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无论在自然地理过程上,还是在自然地理特征上,都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地域)差异。而空间差异有不同的尺度,正像教材中讲的那样,海陆差异是全球性的地域分异,陆地上的自然带是相对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还有更小尺度的区域差异。从哲学的角度看,差异是绝对的,而统一是相对的。建立这个概念极为重要,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加科学地分析地理问题。例如区域比较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然而选择比较的区域,在空间尺度上要有可比性。区域差异是有规律可循的。教材从自然带的分布现象入手,分三个方面重点讲述地理环境地域差异的表现和分异规律:主要受纬度因素影响的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主要受海陆因素影响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主要受海拔影响的山地垂直地域分异。侧重分析了不同的景观特征。通过本节教学,让学生建立对地域差异的感知,并通过景观图片和有目的的启发式提问、探究式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地域分异的规律及成因,最后通过课堂练习来达到强化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通过贴图游戏来帮助学生树立地域差异的空间概念。☆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的最后一节内容,从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是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本节教材从总体上看,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之一──差异性,二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是通过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来体现的。本节课主要是以地理分布规律为中心内容,在教学时,要突出读图分析、推断的环节,而且所提供的图表、资料必须有利于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是第五单元第二节内容,学生学完了前四章内容,已基本掌握了气候、生物、土壤、水文和植被等地理环境要素间关系,估计学生通过读图、讨论和思考,应该能得出地理环境的基本特点――地域差异性。但地域差异性的分异规律对学生来讲仍有一定的难度。☆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认识和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特点2.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3.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4.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过程与方法:1.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阅读“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获取“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2.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3.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和见解●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2.树立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普遍存在的思想,因此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因地制宜。☆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含义和体现。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及产生的原因。●难点:1、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及产生的原因。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与农业生产地域差异的关系。☆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及课标要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展示世界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图片板书并明确自然带概念观看景观图片,说出地理环境的差异从事实中感受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运用“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分析地理环境的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原因展示课件指导学生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以非洲为例,分析说明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读图分析归纳运用直观图像使学生感知自然现象,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展示课件,分析自然景观差异的原因板书:读图分析并说明原因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加深由赤道向两极地域分异规律的理解运用“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分析地理环境的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原因展示课件指导学生读“世界陆地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