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学习目标1、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和原因。2、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3、运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原理解释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学习重点1、三圈环流的形成及图示。2、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第一课时】一、自主学习(时间:15分钟)阅读课本第33至35页,完成导学案(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探究一:假设地表均匀、太阳直射赤道,不考虑地球自转,在赤道与极地间存在怎样的热力环流呢?030N60N90N(1)(1)考虑:高低纬间热量差异考虑:高低纬间热量差异--------单圈环流单圈环流探究二:假设地表均匀,太阳直射赤道,考虑地球自转。大气是如何运动的呢?赤道低压带极地高压带极地高压带副热带高压带东北信风带东北信风带24副极地低压带中纬西风带中纬西风带极地东风带极地东风带76低纬环流低纬环流中纬环流中纬环流高纬环流高纬环流1358910((22)考虑)考虑::------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地转偏向力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地转偏向力--------三圈环流三圈环流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副极地低压带极地高压带极地高压带东北信风中纬西风极地东风东南信风中纬西风极地东风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全球共有全球共有77个气压带和个气压带和66个风带。个风带。形成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主要因形成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主要因素有素有热力因素热力因素和和动力因素动力因素。。热力因素:赤道低气压带、极地热力因素: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高气压带动力因素:副热带高气压带、副动力因素: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低气压带23°26´N23°26´S66°34´S66°34´N0°((33)考虑:)考虑:------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地转偏向力;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地转偏向力;太阳直射点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位置的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南北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南北移动移动原因: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移动规律:与太阳直射点移动一致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气压带、风带的南北移动2、就北半球来说,。观察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图,回答下列问题1、气压带、风带随季节移动而南北移动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太阳直射点【第二课时】一、自主学习(时间:8分钟)阅读课本第36至37页,完成导学案(二)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副极地低压带极地高压带极地高压带东北信风中纬西风极地东风东南信风中纬西风极地东风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情况下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副极地低压带极地高压带极地高压带东北信风中纬西风极地东风东南信风中纬西风极地东风以亚洲地形为例,观察地球表面是否均匀?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冬季:大陆冷却快于海洋赤道低压副热带高压副热带高压副极地低压副极地低压高压低压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600附近原为副极地低压带,冬季因陆地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陆地表面形成高气压,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使低压保留在海洋上。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夏季:大陆增温快于海洋赤道低压副热带高压副热带高压副极地低压副极地低压低压高压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夏威夷高压亚速尔高压一月1、考虑: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地转偏向力;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60N60N30°N30°N亚欧大陆洋大西洋太平副极地低气压带蒙古--西伯利亚高压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七月1、考虑: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地转偏向力;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60N60N30°N30°N亚欧大陆洋大西洋太平副热带高气压带亚洲(印度)低压亚速尔高压夏威夷高压2、东亚季风(冬季风—西北季风)冬季——东亚盛行来自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前缘的偏北风,低温干燥,风力强劲。夏季—东亚盛行来自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北部的偏南风,温暖湿润。2、东亚季风(夏季风—东南季风)东亚季风形成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