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完善策略一、设计趣味小实验,引疑激趣,导入新课用趣味性的物理小实验来引入新课,不但可以让学生将上课前分散的注意力快速集中起来,更重要的是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把学生迅速带到学习物理的环境中去,能很好地帮助我们导入新课。比如,在进行“电磁感应”新课导入中,我取出一台微型电风扇,选了一位物理成绩较差的同学用手指捏紧插头的两个铜片,然后旋转电风扇的叶片,结果该学生跳了起来:“手上太麻了!”全班学生都笑成一团。我抓住时机,乘机发问:为什么手会麻?实验器材中没有电源,电流是怎样产生的?能量是怎样转化的?这样就把新授知识通过小实验融入问题中,创设了和谐的问题情景,更加贴近学情,保证课堂教学有个良好的开端。而后我在微型电风扇的插头处接一只发光二极,用手旋转叶片,让全班同学观察实验现象。最后,我把微型电风扇拆开,让同学们观察微型电风扇的主要部件是磁体和线圈。这样既点燃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又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可见,小实验的实验现象确实是引疑激趣的“灵丹妙方”。因此,充分发挥小实验的魅力是我用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常用手段之一。二、设计梯度小实验,解疑释惑,突破教学难点一节高效的物理课,离不开教师的设疑、学生的质疑和教师的答疑。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利用导线将两节电池、一只电表、一只小灯泡和两个鳄鱼夹组成一个如图1所示的多功能仪器,就可以突破多个教学难点。(1)识别绝缘体和导体。当鳄鱼夹夹住镍币时,小灯泡发光,说明电路连通,判断镍金属导电是导体。当鳄鱼夹夹住干橡胶时,小灯泡不发光,说明干橡胶不易导电是绝缘体。不夹什么,放在干燥的空气中时,小灯泡不发光,这说明干燥的空气不易导电是绝缘体。通过操作小实验,学生很直观地认识了导体和绝缘体。(2)探究铅笔芯的导电性与硬度的关系。用鳄鱼夹分别夹着长度、粗细相同而硬度不同的几种铅笔芯,硬度越大时,灯泡亮度越暗,则铅笔芯的导电性取决于铅笔芯所含石墨的多少,所含石墨越多,导电性能越好,硬度越小。(3)演示导体电阻与温度关系。将鳄鱼夹夹住一根玻璃棒,此时灯泡不亮,点燃酒精灯,把玻璃棒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烧,随着玻璃棒温度升高,可以清晰地看到灯泡逐渐亮了起来,而且越烧越亮。当把酒精灯移开后,灯泡逐渐熄灭。此实验说明,随着温度的升高,玻璃逐渐由绝缘体变成了导体,温度降低后,玻璃又由导体转变为绝缘体,学生清晰地认识到“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将玻璃棒换成日光灯灯头的灯丝时,则又可清楚地表明灯丝的电阻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使抽象的物理知识可以变得非常直观。三、针对性地穿插小实验,提高复习课堂效率复习教学中有一个举足轻重的环节是反馈矫正。我们只有在复习中及时捕获反馈到的信息,根据反馈回来的信息调节复习内容、进度,改进复习方法,尽快纠正偏差,才能做到讲课有的放矢,事半功倍。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受到现实生活中习惯及经验的“前概念”干扰,受前面所学知识理解中的“负积累”及知识综合难度和抽象思维能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复习物理知识时会有障碍。这时,充分发挥小实验的作用,精心设置有针对性的小实验,合理地插入,抓住反馈及时矫正,使学生便于接受,解决学生学习物理的瓶颈问题。如用“叉鱼游戏”,让学生感受到了从岸上看到水中物是变浅了的虚像;用“拔河比赛”的游戏来使学生明白拔河比赛实际上比的是什么;用硬币“跳高”比赛和“吹不落的乒乓球”等小实验,加深体会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利用气球可以体验声音的振动;用激光器射入收集烟雾的矿泉水瓶子中,学生则能直观领悟了光的传播特点,等等。复习课堂中有针对性地及时穿插一些典型的小实验,能创建轻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调动学生最佳的精神状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释疑解难,深化教学内容,拓宽知识面,给紧张枯燥的初三复习阶段带来活力和乐趣,大大提高中考物理复习的课堂效率。四、巧用小实验,挖掘学生中的创造潜力,将知识延伸到课外只有亲自动手又动脑筋,学生才能从中领悟学习物理的方法,进一步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