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2、了解并掌握熟语的类型3、能正确辨析和使用熟语1、认识、理解熟语的内涵什么是熟语?语言中定型的词组或句子,使用中一般不能改变其组织。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等。(《辞海》)熟语是语言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为人们所熟悉、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结构的定型的短语或句子。只能整个应用,不能随意变动其中部分,并且往往不能按照一般的词法来分析。(《现代汉语词典》)小试身手•1、请根据人名(姓氏除外)写成语例:周树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练:高攀龙()王任重()陶成章()陈残云()•2、在下面表情的词后面填上一个与“眉毛”有关的四字格成语:例:蔑视——横眉冷对练:舒畅——忧愁——愉快——攀龙附凤任重道远出口成章风卷残云•3、雅安发生大地震之后,同学们不仅伸出了友爱之手,还在我们的日常写作中抒发情感,作文当中一定用了不少的成语,今天我们就当作做一个小结(分组讨论)•形容地震强烈、巨大的成语:•形容地震之后的景象的成语:地动山摇、山崩地裂、天塌地陷、天摧地塌、天翻地覆、震天动地触目惊心、惨不忍睹、断壁残垣、满目疮痍、千疮百孔•地震后,形容当时人们心情的成语:•形容现场抢救的人们表现的成语:惊慌失措、黯然销魂、战战兢兢、百感交集、胆战心惊、毛骨悚然、惊慌失色、大惊失色奋不顾身、勇往直前、舍生忘死、舍己为人、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戮力同心、齐心协力熟语的形式•1、惯用语。惯用语是口语中短小定型的习惯用语。例如铁公鸡、抬轿子、戴高帽、定调子、一锅端、开绿灯、走过场、碰钉子、导火线、替罪羊、跑龙套等。惯用语以三字格为主,多数含贬义,但也有褒义的,如跳龙门打头阵领头羊等。2谚语。谚语是群众口头上流传的,通俗而含义深刻的固定语句。例如:1.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2.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3.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4.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5.众人拾柴火焰高。谚语是有关自然现象、农业生产、保健卫生及社会生活方面的经验总结,其中农谚多带有地域性。•3歇后语。歇后语是由近似谜面、谜底两部分组成的带有隐语性质的口头用语,其本义在后半部分。例如:1.飞蛾扑火——自取灭亡。2.大海里捞针——无处寻。3.大路上的电杆——靠边站。4.腊月里的萝卜——冻(动)了心。5.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熟语的特点•1、结构上的稳固性2、意义上的整体性3、各自有特殊的形式小试身手•1在下列横线上填上适当的熟语。①与“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意义接近的有《醉翁亭记》中的②与“痴心妄想”相近的熟语有•2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熟语换成一个意义相当的四字格成语。(1)况且列强虎视眈眈,吃着碗里的瞧着锅里的,正是蚕食鲸吞的时候。(2)“喝水不忘掘井人”,中国政府和人民对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过去二十年卓有成效的合作深表感谢。关注高考•(一)辨析熟语误用的类型(首先来看看,在高考当中常见的熟语误用的类型)•【例题1】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骨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明确:“汗牛充栋”是形容书籍多,而不是人多。【解读】每个成语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对象,若使用不当,就要出差错,这是“张冠李戴”。•【例题2】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明确:“万人空巷”是说人们都从巷子里出来到大街上,多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解读】对一些成语,想当然地从字面上认定其意思,导致误用,这是“望文生义”。•【例题3】看到黄宏表演的小品,一向严肃的父亲也忍俊不禁地笑起来。•明确:“忍俊不禁”就是“笑起来”之意。【解读】与成语相同意思的在句子上下文已有表述,导致语意重复,这是“重复累赘”。•【例题4】为了让分别多年的老同学不期而遇,我们精心组织了这次同学会。•明确:“不期”即没有约定,与“精心组织”矛盾。【解读】在运用中,有些成语的意义与句子其他部分表达的语意不一置,前后矛盾,这是“自相矛盾”。•【例题5】当登上黄山天都峰的鲫鱼背时,人们都常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那种恐惧之感。•明确:“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