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教学设想:这是一节复习课。根据大纲及考纲要求,我将本节课定位在“熟悉议论结构,积累古汉语知识,理解孟子仁政思想并古为今用”这三大重点。总体分为“教材知识复习---高考链接---素材积累---拓展训练”四大板块。以小组合作交流探究为平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目标: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2.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3.理解并掌握古代议论性散文的结构特点。4.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教学重点: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教学难点: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教学方法:讲授点拨、合作交流探究教学工具:多媒体一、导语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今天我们来复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学生可结合注释及课文后关于孟子的介绍来了解。三、熟读课文1.学生各自朗读课文。2.教师强调重点字词读音,检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四、理清思路,背诵课文。1、指导学生理清思路。提问: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明确:“民不加多。”教师对背景点拨提示: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为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那梁惠王当然会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了。“五十步笑百步”已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成语,含义是什么?提示: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从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问题的原因找到之后,文章自然而然过渡到第三部分——“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这也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提问:他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包括几个方面?明确:;两方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提问: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明确:“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食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提问:当采取了这些合理发展生产的措施后,产生的效果是什么?要求学生找出并画出排比句,各自朗读,合书回答。明确:孟子用了四组排比句:“五亩之宅......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其中前三组排比是孟子养民的主张,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这样,作者在这四组排比里,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了一幅美好的前景。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即“王道之成”了。小结议论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回顾本节所讲内容,概括本文写作特点..结构严谨:民不加多的疑问;民不加多的原因;民加多的措施善用比喻(学生可背诵局部何比喻有关的部分).气势充沛(学生背诵排比句式)五、总结文言知识。(一)、学生分类归纳总结文言知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由组长根据老师的要求,具体分配给各自任务。分别为:通假、活用、古今异义、句式及讲述翻译各一人。要求抓住重点。先是组内合作交流,然后班内展示交流,其他小组补充或点评,教师点拨矫正。(二)、教师以多媒体总结语言现象。通假字(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颁通“斑”(2)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涂通“途”(3)直不百步耳直通“只”(4)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作动词(1)填然鼓之鼓:打鼓(2)七十者衣帛食肉衣:穿(3)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为王、称王、统一天下(4)树之以桑树:种植(5)王无罪岁罪:归罪、归咎动词作名词1、请以战喻战争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活着的人,死去的人形容词作动词谨庠序之教认真从事使动用法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使….迁移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未之有也在否定句中,“之”作动词“有”的宾语,放在了“有”的前面。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