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论语教学目的:1.了解孔子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2.学习对话体驳论文的写法。3.掌握部分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教学时数:1课时一、导入新课。有一部影片名字叫《祸起萧墙》,同学们看过没有?(稍停)同学们可知道这部影片的名字来自哪里?(稍停)来自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季氏将伐颛臾》(多媒体展示)。二、课文学习(一)大家看教材,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课文题目下应该是署名孔子,可现在是署名《论语》,显然教材出了错误。(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激烈讨论)讨论后归纳:很正确,应该是署名《论语》,意思是选自论语。因为(多媒体展示)《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汇集整理而成的语录体文集,记载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言行。明确这么几点:(1)《论语》的作者不是孔子。(2)《论语》为语录体。(3)《论语》的内容是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言行。(二)学习课文第一段。1.字词句学习。学生朗读。之后正音(多媒体展示)。颛臾zhuányú社稷jì之后讲析“是”做标志的宾语前置句“无乃尔是过与”;讲析重点字词“是”、“为”,相关例句为(多媒体展示):(1)A.无乃尔是过与B.是社稷之臣也(2)A.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B.何以伐为之后,请一名学生翻译第一段,翻译完毕,教师订正。2.内容分析孔子的两个学生冉有、季路都很有出息,在季氏那里做了官。现在,季氏要攻打颛臾,他们及时来向老师通报情况,按说也真够意思。要知道,对季氏来说,这也是最高级的军事机密呢。当然,也有可能是季氏要他们二人来向孔子征求意见。-1-可是孔子一听就来了火气,我们看孔子所说的,知道他是前后用了两个反问句。用反问句的目的是什么?(稍停)对,为了增强语气。孔子在直言不讳地提出批评后,提出了不应该攻打颛臾的三条理由。哪三条理由呢?(稍停。)在同学们讨论后明确。(多媒体展示)先王封国——不可伐理由:域中邦国——不必伐晓之以理社稷之臣——不应伐三条理由,理由可真充分。(三)学习课文第二段1.字词句学习。学生朗读。之后正音(多媒体展示)。兕sì柙xiá椟dú之后强调“夫子”、“陈”、“相”、“椟”、“过”的意义(在强调“椟”的意义时,联系成语“买椟还珠”;在强调“过”的意义时,注意联系第一段中的“无乃尔是过与”中的“过”,以搞清楚区别);翻译难句(多媒体展示):(1)陈力就列,不能者止(2)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2.内容分析冉有自我辩解说:“我们那主公要攻打它,我们两人都不主张这样做呀!”这实际上是推卸责任的挡箭牌。对此,孔子用了什么方法来进行的批驳?请大家讨论。之后明确(多媒体展示):引证法(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类比论证法(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喻证法(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已经在使用我们常用的一些论证方法了,且用得恰倒好处,可真神!(四)学习课文第三段1.字词句学习。同学们将第三段朗读一遍。我们现在还使用的一些成语,就出自《论语》。大家看一看出自第三段的成语有哪些?讨论后明确:(多媒体展示)既来之,则安之——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现在多用以表示既然来了,就安下心来。分崩离析——崩,山崩。析,分开。形容国家或集团四分五裂。祸起萧墙——萧墙,国君宫门内当门的照壁。比喻内部。只祸乱从内部发生。之后强调“疾”、“国”、“家”、“相”的意义(在强调“相”的意义时,和第二段中的-2-“相”联系);指名翻译如下语句(多媒体展示),教师在翻译后和同学们一块订正。(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2)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2.内容分析冉有在他老师孔子的步步紧逼式批评下,不得不道出了季氏攻打颛臾的真正理由,这就是“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针对冉有所说,孔子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多媒体展示)对内:均、和、安对外:修文德如此,季氏何忧之有?可季氏反其道而行之,自然孔子说:“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五)学生质疑,教师解惑。同学们阅读一遍课文,教师巡回,解答疑惑。(六)梳理本课所讲内容。投影上面已经投影过的多义词、难句、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