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2课一一..从“无为”到“有为”从“无为”到“有为”•1.“1.“无为而治”无为而治”•秦末战火纷飞,社会经济破坏严重。秦末战火纷飞,社会经济破坏严重。•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教训统治者吸取教训,,采取与民采取与民休息政策。休息政策。•减租、免奴为庶人,士兵复员回乡授予田宅,免其赋减租、免奴为庶人,士兵复员回乡授予田宅,免其赋役等。役等。•2.“2.“汉随秦制”、“萧规曹随”、继续“无为而治”汉随秦制”、“萧规曹随”、继续“无为而治”•3.“3.“有为”有为”•(1)(1)经六十多年休养生息经六十多年休养生息,,经济恢复、生活安定、社会经济恢复、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繁荣、国力日盛。•(2)(2)潜伏危机潜伏危机::诸侯国势力日盛、土地兼并剧烈、匈奴诸侯国势力日盛、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这些威胁统治。为适应国家统一需要,积极有为患、这些威胁统治。为适应国家统一需要,积极有为适应时代要求。为适应时代要求。汉武帝的“贤良对策”汉武帝的“贤良对策”儒学境遇儒学境遇春秋:应运而生春秋:应运而生战国:蔚然大宗战国:蔚然大宗秦朝:焚书坑儒秦朝:焚书坑儒西汉初期:逐渐复苏西汉初期:逐渐复苏西汉前期统治者重视人才西汉前期统治者重视人才汉高祖、汉文帝、汉武帝汉高祖、汉文帝、汉武帝二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出2.“贤良对策”——汉武帝多次在全国各地亲自选拨品行才能之人为官举荐策问3.董仲舒“天人三策”1.“贤良对策”的原因王国威胁、土地兼并、匈奴威胁,不利于西汉统治方式:4.4.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1)为适应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2)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3)提出“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提倡孝道。5.5.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评价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评价•董仲舒的历史地位汉代儒家代表人物,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著作:《春秋繁露》•主要贡献: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对于扭转内外轻驰的局势十分有利,深受汉武帝赏识.汉武帝接受并付诸实施。•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两大定律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拓展木火土金木火土金水水•方位东南中西方位东南中西北北•颜色青赤黄白颜色青赤黄白黑黑•五季春夏季夏秋冬五季春夏季夏秋冬•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夏的最后一月)(夏的最后一月)三三..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思想: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政治:用众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地方政府定期选出孝子廉吏到中央任官,擢升平民,儒士为相。•教育:为儒家所垄断。2.内容汉代教育状况•规定儒家经典为必读教科书•兴办太学•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鼓励私家儒学教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教育为儒家所垄断---儒学地位大大提高---儒学在民间处于独尊地位---为弘扬儒学打下了坚实的社会基础3.独尊儒术的结果•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知识巩固知识巩固•1.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目的是①崇法反儒②防止旧势力复辟③毁灭文化④加强思想控制(2000年津赣卷)()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2.史载:“汉初萧(何)曹(参)为相,镇以无为,从民之欲而不忧乱。”它反映汉初的统治思想是A.儒家主张B.墨家主张C.道家主张D.法家主张•5.儒学到了汉被赋予了新的含义()A.人定胜天B.无为而治C.君权神授D.仁政思想6.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主要利用了儒学的()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