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局农卫处处长述职报告在局党委的领导下,本人在工作中,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医药卫生体制等各项方针政策,并按照省、市农村卫生工作会议部署,以推进农村卫生改革为抓手,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新农合综合支付方式改革,狠抓农民健康工程先进县、示范乡镇卫生院创建和乡村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认真落实乡村一体化管理制度,较好地完成了年度各项工作任务。一、进一步健全新农合管理制度(一)按时完成年度参合筹资工作。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口达到645.53万人,医疗救助对象参合66.77万人,以县为单位参合率均达到100%,实现了以县为单位参合率稳定在95%以上的工作目标。全市筹资标准提高到人均300元,其中各级政府财政补助标准240元,个人缴费标准提高到60元。全市共筹集参合资金195540.72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17507万元,省级财政补助87978.1万元,市财政补助1322.99万元、县财政48221.22补助,个人缴费39042.11万元,年度资金到位率达到100%。(二)建立新农合监管指标体系。为进一步加强新农合制度的科学管理,制定下发了《关于印发〈xx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监测指标〉的通知》,建立了新农合监测分析指标体系,把门诊受益率、住院受益率、均次门诊费用、均次住院费用、药占比、目录药品使用率等22项指标纳入新农合监测分析指标体系。每季度都要利用市新农合计算机管理系统,深入分析全市新农合运行状况,为制定下一步工作计划提供科学依据。(三)切实加强转诊管理工作。为切实加强转诊管理工作,规范转诊秩序,制定下发了《市卫生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农合住院病人转诊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规定参合人员在县内镇、村定点医疗机构门诊就诊xx县、镇二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治疗,实行自由转诊,不需办理转诊手续,以方便参合群众就医。同时,建立逐级转诊制度,规定各级定点医疗机构不得越级转诊病人,对于急危重症病人未能提前办理转诊手续,直接到市级第1页共6页以上定点医院或其他市外医院抢救治疗的,要求在入院7日内回县补办转诊手续,也可由市级定点医疗机构代办转诊手续。2012年市级医院转诊率控制在15.63%,市外转诊率控制在1.03%,乡镇卫生院收治的住院病人占总病例数的42.74%,县级医院达到37.19%,近99%的参合住院病人在市、县、镇三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治疗,纳入新农合管理,享受到优质的新农合服务。(四)重大疾病医疗保障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在农村儿童重大疾病医疗保障水平试点工作的基础上,今年纳入重大疾病保障范围的病种已扩大到8种,12月份将扩大到20种。2012年,全市儿童白血病、儿童先心病、终末期肾病、宫颈癌、妇女乳腺癌、重性精神疾病、耐多药肺结核和艾滋病机会性感染8类重大疾病累计补偿1380例,补偿比达到76.23%。为解决肿瘤、器官移植、终末期肾病、巩固期精神病人的医疗保障问题,我市于2009年把肿瘤(放疗、化疗、介入治疗)、器官移植(抗排异治疗)、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巩固期精神病人(不含重性精神病人)纳入大病救助范围,病人在二级以上定点医疗机构门诊治疗,发生的可补偿诊疗费用按60%比例补偿,2011年提高到70%,据统计,2012年全市共救助各类大病病例81124人次,其医药费用报销比例达到69.65%。(五)全面推进综合支付方式改革。新农合全面实行门诊、住院总额预付,按病种限额收费、定额补偿的病种已达到168类,实现病种的全覆盖。全年纳入按病种限额收费、定额补偿的病人达到283479人次(镇级174953人次、县级72989人次、市级30946人次),占参合住院病人总数的49.25%,其中乡镇卫生院达到71.11%、县级医院达到34.09%3、市级医院达到34.39%。纳入按病种限额收费定额补偿的病人实际补偿比达到66.23%,较未纳入病例提高16.82个百分点。研究制定并印发了新农合按床日付费管理办法,正在积极筹备实施。(六)建立跨省、市新农合协作组织。为切实搞好异地转诊病人管理工作,为外地来徐参合人提供优质的新农合服务,今年6月中旬联合安徽、山东、河南和江苏八个大市卫生行政部门成立了淮海经济区新农合协作组,在我市召开成立大会,第2页共6页淮海经济区新农合协作组覆盖4省、8市58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