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亢的西北腔》教学设计呼兰一中王文哲教学目标:一、通过对西北民歌的学习与探究,激发学生喜爱民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热情。感受民歌“原生性”的质朴美。二、通过聆听、演唱、比较、探究、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风格特点,认识“花儿”、“信天游”等民歌体裁。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热情。感受民歌“原生性”的质朴美。欣赏:《上去高山望平川》(青海民歌)《古老的信天游》(陕北民歌)教学重点:一、认真细致地聆听二首民歌,感受、体验、理解二首民歌的内容、感、风格及其创作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做适当的审美评价。二、了解民歌体裁“花儿”与“信天游”。教学难点:一、接受、体验西北民歌的风格特征。二、探究西北民歌的音乐风格及形成这种风格的内在原因。教学方法:聆听演唱对比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教材分析:民歌是人民表达自己感情的口头创作。民歌反映的是最底层、最普通的人民的心声,因此在内容上有鲜明的人民性。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歌,并以多样化的体裁、歌唱形式和内容,反映本民族特有的历史、民俗、性格、情趣和文化传统。民歌的起源和音乐的历史一样久远。早在原始社会就伴随着人类的狩猎、搬运、祭祀、仪式等活动而萌生。它与人类一切生活实践始终保持着密切的关系。那些反映生产和生活的民歌却流传至今,成为宝贵的历史资料和艺术珍品。同一首民歌曲调因不同的唱词,可以随兴所至地发挥,有所创新,有所变化。《上去高山望平川》是“河湟花儿”的代表曲目,在全国各地颇具影响,声誉极高。这首歌的歌词采用“民间格律诗”的形式和手法写成。其典型特征是采用“双句双字尾”的格式。这首歌的旋律高亢开阔、自由舒缓,富有西北民歌的典型特点。《古老的信天游》是陕北人民喜爱的一种山歌。陕北民歌是陕北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是陕北人民最亲近的伴侣,是陕北劳动人民生活的最直接反映。由于它常常可以用同一个旋律反复演唱多段歌词,所以在民间是极为普遍的演唱形式,歌词自然纯朴容易上口,内容多样主要以生活劳动和爱情为主。二、播放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学生在音乐声中入座营造民歌氛围三、导入1、师生唱西北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片段。2、刚才听到的歌曲曲名是什么?(《山丹丹花开红艳艳》。3、导入新课。4、从熟悉的民歌入手,冗余度高,提高学习兴趣。5、心情愉悦的情感交流,用歌声活跃课堂,让学生感受激情和爱。“先声夺人”活跃课堂气氛。6、全体参与,既面向全体,又照顾到歌唱基础好的学生,师生平等、人人平等。营造轻松、和谐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四、探究西北民歌的风格特点。1、地图上找出西北五省的地理位置。2、欣赏青海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3、引导学生总结西北民歌的风格特点4、用谈话法、讨论法回答:西北的自然风貌、生产方式,以及西北人的语言、性格特征。5、集体朗诵歌词,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绪?〔借景抒情〕。6、感知音乐的表现手法,聆听歌曲:⑴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旋律高亢悠扬、开阔,起伏大)⑵什么演唱方法?(假声)⑶节奏怎样?(节奏自由,句末最为明显。)师:《上去高山望平川》是声誉极高、流传甚广的“河湟花儿”代表曲目,属山歌的一种。欣赏《古老的信天游》节奏特点、旋律特点、歌词特点,信天游的节奏大都十分自由,旋律奔放、开阔,扣人心弦、回肠荡气,这同沟川遍布的陕北地貌有很直接的关系。在当地,人们习惯于站在坡上、沟底远距离地大声呼叫或交谈、为此,常常把声音拉得很长,于是便在高低长短间形成了自由疏散的韵律,这种习惯自然会对信天游产生影响。因此信天游的曲调悠扬高亢,粗犷奔放,韵律和协,不加修饰地透着健康之美。信天游的歌腔高度集中地展示了高原的自然景观、社会风貌和陕北人的精神世界。提问:1、西北地区的民歌旋律、节奏怎样?〔高亢悠长,起伏大;节奏自由、舒展。〕2、表现了西北人民什么样的性格特征?〔粗犷豪放的性格特征。〕3、歌曲内容大都表现什么阶层的生活?〔平民生活。〕4、师:民歌中对家园的赞颂、对生活的热爱,感情质朴,自然真切,反映大众情感,平民色彩浓厚。让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