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论坛:转变角色意识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对新课程改革的一点思考杨安荣老师们,今天我将与大家一同探讨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和观念的问题。教育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作为人才培养者,教师不仅要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影响学生,还要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道德力量和言谈举止去感染和陶冶学生。正是这一角色特征给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重视自己的知识、人格和道德修养,关注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新课程改革不但是在教育目标、教材体系、管理思想、教学内容及模式上的改革,而更重要的是树立适应现代教育的思想和观念的一场革命。要顺利实施新课程,要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师传统角色的转化。因为,教师的角色意识决定着教育思想,而教育思想又制约着教学行为。不转化角色意识,就不能树立全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就不能从根本上扭转传统的教育模式,新课改只能是一句空话。“教师是蜡烛”“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园丁”这些比喻充分表现出在原有意识中教师的角色特征,深刻反映了社会对教师的期待与要求,成为教师行动的精神支柱和思想基础,激励着教师千百年为教育默默无闻地付出和无怨无悔地奉献。而新课程则对教师的角色提出了新的理解,对教师作出了新的诠释。为什么一定要将教师比作“蜡烛”呢?教师也有生命,也需要发展,也需要理解,教师也有自己的情感世界和兴趣爱好,只有教师不断地成长才能给学生一个鲜活的发展空间。“蜡烛”给人的形象是只会一味的燃烧,在燃烧中伴随着烛泪滴滴,而且,会越烧越短,终有熄灭的一天,使人油然而生一种“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怆凉,这样的牺牲是悲壮和悲哀的。这种角色强调了教师的给予,忽视了教师的需求,是压在教师肩上的沉重的包袱,也是社会对教师近乎苛刻的期待。我认为教师的奉献精神是必须肯定和提倡的,但重要的是,教师更要具有强烈的发展自己、提高自己的意识,为学生的发展和自身的成长不断充电加油,成为一盏“长明灯”,成为一轮普照学生心灵的“太阳”。作为社会,作为学校,应该为教师的成长创设适宜的环境。为什么一定要将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呢?学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人,我们要做的是如何挖掘学生所蕴含的潜能,给他充足的养分,让他得到健康的发展。而“工程师论”实则将教育比作为一个大工厂,教师是工厂里的工程师,教师事先设计好了产品的规格,学生是工程师监督下有计划、有目的地批量生产的规格整齐划一的产品。说到这里,我不由想到丰子恺先生的一幅漫画:画面上,一张桌子上放着一团泥,一个人正将泥放入印模之中,旁边是已经做好的几个泥人,在画面的右上角赫赫地写着两个字:教育。这正是传统应试教育的真实写照,在这种教育思想影响下,学生的人性被极度扭曲,学生的创新思维被扼杀。应该明确,教育是活生生的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对话,是学生与教师在交往中灵魂和人格的碰撞,“灵魂”需要的不是塑造而是被“唤醒”“激发”和“升华”,教师应成为学生心灵探索者和潜能的挖掘者,这就是教育的真谛。面对新课程,教师的角色要求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这种变化将给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教师只有尽快实现这种角色转化,缩短传统教育与新课程的磨合期,才能尽快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这种角色转变可归纳为五个方面:即由传统的知识传播者向新课程条件下的知识引导者转化;由重视教师的“教”转到重视学生的“学”上来;由重视教育结果转到重视教育的过程上来;由重视知识的讲授转到重视能力的培养上来;由教材的传道者成为教育的研究者,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研究学生。当然,教师要转变角色,最主要的是要转变和更新传统教育的思想和观念。在传统观念下谈角色转变一定是徒劳的,是毫无意义的。——传统的教育过多地强调制度和规矩,人被淹没在制度和规矩中,学校越办越制度化、程序化。而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教育的生命观,我们必须认识到,教育是有生命的,学校是有生命的,学生是有生命的。只有有了生命观,我们才能认识到,学校是学生成长的地方,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健康的成长,我们要给予学生的是生命的内涵,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