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有许多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你是从哪儿搜集的关于端午的资料?小组内把你的资料共同分享一下五月初五是端午,家家户户包粽子,门窗插起艾条草,胳膊系上百锁子。五月端午吃软米,饭香枣甜喜心中,编好艾草挂门脸,过夏经秋熏蚊蝇。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也端阳,那也端阳,处处都端阳。五月五,是端午,背个竹篓进山谷,溪边百草香,最香是菖蒲。端午节的别称端午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粽子节、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重午节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菖蒲节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邢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端午节的来历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屈原是楚国大臣,楚王听信奸臣谗言放逐屈原。公元前278年,秦国攻破了楚国国都,绝望之下,屈原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五日这天投汨罗江自杀。所以就把五月五日定为端午节,用来纪念这位爱国诗人。端午来历一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端午节来历二伍子胥,楚国人,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臣陷害子胥,夫差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端午节来历三端午节的别称画额,古时端午节用雄黄涂抹于小儿额头的习俗,说可以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的额头上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艾虎,以艾编剪而成,或剪彩为虎,粘以艾叶,能够驱鬼魅辟恶邪。在门上插艾草和菖蒲,避毒虫,避煞气。佩戴悬挂长命缕——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上,或戴脖颈,或系手臂,或挂于小孩摇篮等处,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为了庆祝端午节,我们班要出一期以端午节为主题的黑板报,让更多的同学了解祖国的传统节日,需要同学们写一篇介绍端午节的小短文,你想在班级的黑板报上刊登你的大作吗?大家能不能运用这些资料给我们介绍介绍端午节呢?小窍门:选你感兴趣的方面写。你最想写什么,就可以以此为题。选自己感兴趣的去写,这就叫有目的地取舍不是原文照抄,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介绍,有的在前,有的在后,这就叫:重新组合把自己收集的材料,感兴趣的材料写进去,叫:补充明确习作任务1、可以介绍端午节的来历,这一天为什么要赛龙舟,吃粽子;也可以专门介绍你们当地端午节的风俗。2、注意材料的重组、取舍、补充,有重点、有条理地介绍。“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这首民歌唱的就是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又称端阳节、重五节。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画门符,悬艾蒿,饮雄黄酒,还有吃粽子、赛龙舟等等。端午节这天,人们将画着“五毒”(指的是蝎子、蜈蚣、毒蛇、蛤蟆、壁虎)形象的剪纸做成门符,据说这样做是为了驱“五毒”,防瘟疫。早上,人们就将艾枝插在门上,或用艾蒿编织成“艾虎”插在门楣中央或戴在身上,驱虫辟邪,以保安康。端午节这天早饭前,人们要先饮一杯雄黄酒,然后用粘米红枣包成粽子,饮雄黄酒能杀害虫、避百邪。有的地方端午节要吃“五黄”:黄鱼、黄瓜、咸鸭蛋黄、黄豆瓣包的粽子、雄黄酒。无论什么地方这一天还要用雄黄在儿童的额头上画“王”字,佩戴五颜六色的香囊。而赛龙舟、吃粽子才是端午节的主要活动。相传,这些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