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二节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课程标准(目的)1、知识与技能:⑴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理解有机物种类繁多的原因。⑵通过对典型实例的分析,了解有机化合物存在同分异构现象,能判断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预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独立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⑵通过模型制作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亲身体验并能初步体会“模型方法”的意义。⑶通过思考与交流,让学生学会联系自己已掌握的知识通过比较归纳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⑵经历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勇于探索问题的本质特征,体验科学过程。教学重点有机物的成键特点,同分异构现象。教学难点正确写出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教学方法预习、模型制作、讨论、启发、讲解、练习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工具模型、多媒体教室,另附powerpoint课件。教学过程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前预习提出预习任务:1、共价键的成键条件及类型。2、杂化轨道类型及相应空间构型。3、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4、写出C5H12、C5H10、C5H12O的同分异构体。5、简述有机化合种类繁多的原因。课前做好预习,对预习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写在预习作业本上。通过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发现问题的能力。新课学习分析“结构决定性质”,复习回顾“分子结构与性质”的相关问题:回顾、归纳,回答问题;积极思考,联系新旧知识从学生已知的知识入手,明确有机物的结构与碳原子1、共价键的成键条件及实质。2、杂化类型及相应空间构型。提出有机物的结构与碳原子的成键特点有关。的成键特点有关。要求学生制作C4H8、C5H12可能的球棍模型,并找出结构特点。播放CH4、C6H6、CH≡CH分子结构及碳原子杂化轨道电子云。通过动手制作模型,观察结构特点,找出碳原子的成键特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归纳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学生理解掌握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纳掌握本节的重点知识—有机物的成键特点。提出问题:每种化合物均有特定的化学式表示其组成,是否每一分子式表示一种化合物呢?引导学生观察C5H12的模型。对比C5H12三种结构模型的异同点,归纳总结同分异构现象、同分异构体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写出C4H10、C4H8、C2H6O的同分异构体。对比并归纳同分异构类型及产生原因。书写同分异构体,分析产生异构原因,认识异构类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练习:书写C6H14的同分异构体。【交流总结】书写同分异构体的有序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归纳总结】同分异构体的书写口诀:主链由长到短,减碳架支链,支链由整到散,位置由心到边,排布由对到邻再到间,最后用氢原子补足碳原子的四个价键。掌握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方法。练习书写同分异构体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纳突破本节的难点——正确书写同分异构体同。设计典型习题进行课堂练习,对学生在练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运用本节知识解答练习中的问题巩固同分异构体的判断和书写方法,为学习巩固练习《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做好准备。本节知识总结回顾总结,明确主次,突出重点。新旧知识比较,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布置课后练习题。课后完成作业及时巩固知识教学反思本设计是典型的学生小组自主学习模式教学案例。由于学生已在必修II及“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中学习过相关分子结构的知识,且人教版此方面教材内容比较详实,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本教学设计中环节清晰,内容充实,学生活动充分。从课前预习→模型制作→讨论交流→归纳总结→演绎应用(练习)。教师的作用在此设计中充分体现了指导者和领路人的角色。通过教师的指引,避免了低水平的讨论和学习,起到了提升自主学习质量的作用。由于学生制作模型部分耗时较多,可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后制作模型。上课时注重交流、讨论、归纳总结部分。另外教师要非常注意抓住学生的闪光点进行点评,以保持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本章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常见的官能团;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2.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