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桑蚕产业的思考栽桑养蚕是我县继甘蔗后的又一支经济支柱产业,加快发展蚕业生产,对于促进全县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起着十分重要作用。一、目前忻城的桑蚕生产现状及存在问题我县桑蚕业主要分布在红河以南的乡镇,北更乡和红渡镇是全县重要的蚕茧生产基地。20*年,全县桑园面积已达10多万亩,年产鲜茧1.2万吨以上,产值达1.7亿元以上。桑蚕业的发展已初步成为我县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支柱产业,但由于多种因素影响,我县桑蚕产业整体运行质量仍然不高,行业深层次矛盾依然没有根本解决,还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1、蚕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不高。表现为基地规模较小,集中度较低,除北更和红渡外,其它乡镇的生产规模远未达到支柱产业水平,桑园布局结构也存在着专业化、区域适度规模经营水平不高的问题,防灾减灾和竞争力不足;县缫丝厂生产水平低和经营状况差;核心企业的优势不明显。2、蚕茧质量差、效益低。虽然我县具有悠久的养蚕历史,但由于大多数农村群众养蚕还是采用落后的传统方法,再是以妇女和老弱人员为主的养蚕队伍素质低,新技术推广慢,县乡服务功能不到位,蚕茧市场秩序混乱,加之未能落实茧价政策,上茧率、解舒率和出丝率等主要质量指标与全区都有较大差距,单位面积桑园效益多年徘徊不前。3、桑树品种老化,病虫害严重,导致养蚕成功率低。我县种植的桑树品种有荆桑、湖桑、嫁接桑(荆桑与良种桑的嫁接)、沙二×伦教109,极少部分为桂桑优12号和桂桑优62号。有相当部分桑园品种已老化,而且病虫害发生较多。如北更乡龙门、百福、加福和塘太等村近年出现了桑青枯病、桑紫纹羽病、桑花叶病,尤其是桑青枯病和桑天牛的为害,使这些村很多桑园成片枯死,还有部分桑园土传病也严重,出现桑树枯死现象。全县大部地区流行桑赤锈病和桑里白粉病。由第1页共5页于技术上的问题,一些蚕农只能“望桑兴叹”。有的蚕农因为蚕病的严重为害,养蚕成功率很低,导致蚕茧大大减产,如去年上半年,北更乡受到较为严重的家蚕白僵病、家蚕病毒性软化病和中肠性脓病等等。特别是白僵病造成局部大发生,造成大量减产。4、蚕种市场混乱,蚕种质量问题制约蚕业的发展。蚕种的质量问题也一直困扰着XX县区农民,带毒及劣质蚕种坑害蚕农时有发生。原因为:一是蚕种商贩为了盈利,他们以低价购进带有微粒子病超标的蚕种卖给蚕农,贻害蚕农。如2002年,因带毒超标、被停产的某县蚕种场私下生产的蚕种主销北更乡,造成蚕农受到坑害;二是本来质量很好的蚕种,给蚕种商贩拿来游村销售,造成蚕种疾病的二次感染,加之管理不科学,让已浸酸活化了的蚕种骤冷骤热或久置冰箱的低温下,造成蚕种质量下降,导致蚕农养蚕成功率大大下降。5、蚕业组织化、产业化水平低。全县蚕业产业化尚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产、加、销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机制。表现为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拉动力弱,缺少核心技术产品;市场开拓不够,缺乏全方位开拓市场意识和能力;社会化服务不健全,技术服务、信息服务、生产销售服务等环节不能满足蚕业发展需要。二、发展桑蚕产业的对策建议虽然桑蚕业发展面临诸多的困难,但桑蚕产业仍然是我县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产业,是我县实现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农村经济增长点,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抓质量,扩总量,攻效益,做大做强桑蚕支柱产业。1、进一步提高全县蚕业规模经营和集约化水平。蚕桑生产是茧丝绸产业发展的基础,考虑到后加工生产能力的需要,全县桑园应稳定在12万亩,年产鲜茧1.5万吨为宜,应重点抓好红河南面乡镇桑蚕业的建设。同时按照市场经济特点和现代化蚕业发展要求,利用市场机制,通过优胜劣汰,资产重组或引进外资,逐步改进XX县区缫丝厂生产设备,形成一批具有较大生产规模、生产条件先进、技术实力较强的茧丝加工集团。第2页共5页2、加快蚕业科技进步,提高蚕业整体运行质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县实现由传统蚕业向市场蚕业和现代蚕业转变,最大的瓶颈制约因素是科技。提高蚕业的整体运行质量,关键是要加大新技术、新成果推广步伐。在桑、蚕新品种方面,引进、试验、推广高产抗病的桑、蚕新品种,并建立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