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设计【课标要求】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和斯大林经济体制的主要表现;2)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经济体制实施的背景;3)探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对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及对当代中国的启示;4)客观全面地评价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经济体制。2.过程与方法:1)利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史料,引导学生掌握解读历史信息、获取历史有效信息的方法;2)利用表格、图片,培养学生自主梳理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3)创设问题情境,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认识苏俄(联)人在人类在未曾有过的事业上----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过艰难的探索,明确经济体制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调整和创新是历史发展永恒的主题,只有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活力;2)从文明史观的角度,认识苏联对经济制度的探索,其意义是在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模式之外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模式,其探索和实践都是人类社会的伟大创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3)认识不同文明(资本主义文明和社会主义文明)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难点:对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经济体制的认识【教学过程】【导语】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推行农奴制改革,俄国以资本主义模式向现代化国家推进,但这次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尤其是沙皇专制的存在使俄国现代化进程严重受1阻。1917年深受一战沉重打击的俄国人民在列宁的领导下,通过十月革命毅然抛弃资本主义模式,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历经20年的时间最终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设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事,苏俄人民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只能在困惑中艰难起航:一、困惑中艰难起航十月革命让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实现了夺权的愿望,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摆在他们面前的一个崭新的课题。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当时人们满腹疑惑。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马克思本人又是怎样阐述的呢?材料一马克思的设想1.材料一中,马克思描绘的社会主义是一个怎样的社会?材料二列宁的困惑2.材料二中,列宁及苏俄人民面临怎样的现实难题?当时列宁面临两大问题:一是苏俄搞社会主义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二是“生存斗争”的现实问题,在列强包围下的苏维埃政权随时都有被颠覆的可能。那么,问题来了:面对这样棘手的难题,列宁是如何破解的?他强调要“必须根据实践做出判断”,列宁又是怎样实践的呢?材料三社会主义建设的艰难起航3.结合材料三及教材内容,说明列宁是如何实践马克思设想的?阅读材料和教材相关内容,完成表格内容填充。项目马克思设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有制公有制流通体制计划经济分配方式按劳分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实为战争而制定的临时性政策,它最大限度的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苏维埃政权得以巩固。但问题是它与马克思的设想相符合吗?更重要的是,与人民的愿望相符合吗?请看一段视频并思考问题。4.结合所学及视频材料,思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马克思的设想相符合吗?与人民的愿望相符合吗?2学生讨论并得出结论。马克思设想未来的社会主义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实现的,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苏俄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超前实践马克思设想,实际上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述的错误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保证了战争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但当战争这个条件消失时,继续执行严重触犯了人民的利益,引发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面对这前所未有的危机,列宁毅然做出决定:结束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二、直面现实的探索材料四1921年列宁《论粮食税》5.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分析列宁用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原因。战时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