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课堂也需要“咬文嚼字”镇江市丹徒区石马中学212113陶胜L22012000625摘要:“咬文嚼字”,原意为过分地斟酌字句,死扣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但上海有本杂志——《咬文嚼字》,专门在汉语的语言树林里“捉害虫”为我们的无知、疏忽、粗陋纠错。我国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也曾经写过一篇文艺随笔——《咬文嚼字》,对咬文嚼字的好处进行了绝妙的论述。由此可见,“咬文嚼字”已被人们升华,成为“追求更好”的代名词,成为认真治学的褒义词。《生物学》课本是编者的心血所在,言辞贴切,字斟句酌。仔细研读,发现其中精妙缓缓呈现,每一个字眼都有可以“展开”之处。所以,笔者认为,如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者能够抓住那些经过“咀嚼”后的关键词,让学生好好理解其中的奥妙之处,“有效课堂”的境界一定能完美实现。以下是我的一些理解及做法。关键词:咬文嚼字有效课堂1、“同字殊意”勤辨析如:人的前臂有两根骨组成,如果掌心朝前,则靠近外侧的是桡骨,靠近内侧的是尺骨;尺蠖——尺蛾的幼虫,在讲述动物的“拟态”时经常用作例证。两者都有一个“尺”字,是不是都跟度量的工具——“尺”有关呢?教学中,我把两者进行了辨析:人的尺骨之所以叫“尺骨”,源于古人在没有发明尺子时,常常用前臂来测量长度,尺骨就是前臂的两根骨中,最接近被测物体的骨,后来,人们把这根前臂骨称为“尺骨”。尺蠖为什么会叫“尺蠖”,难道这种动物有一尺长吗?其实,这种动物并没有那么长,之所以叫“尺蠖”,是因为它在爬行时身体向上弯成弧状,其动作好像人们用大拇指和中指丈量长短一样。所以,尺蠖的“尺”是“量”的意思,而不是有“一尺”长。通过介绍,学生发现生物学名词原来也可以有很多典故的。一番讲解,学生对这两个“名词”记忆长久,对有关知识印象深刻,教者也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人的前臂尺蠖的拟态尺蠖的运动2、“模糊词语”不模糊有人说:生物学中只有一条普遍定律,那就是一切生物学定律都有例外。正因为如此,在生物学教材中,对有关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生活环境、遗传变异等的描述中,大量使用了诸如“绝大多数”、“主要”、“一般”、“几乎”、“通常”等“模糊”的词语。如:“绝大多数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下册P4),“在细胞中,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的染色体上”(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下册P11),等等。这些“模糊”词语的运用,不仅使教材中阐述的生物学知识更加科学、严谨,也使其更富有内涵。“绝大多数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其中的含义是:“病毒也是一种生物,但它没有细胞结构,它只由‘蛋白质组成的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两部分组成”。“在细胞中,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的染色体上”,意味着:“DNA还存在于真核细胞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上”。虽然这些知识是教学大纲不要求的,但作为一个课外的补充也未为不可,这也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系统与全面,也会为高中的生物学习打下基础。像这样的例子,在生物教科书中还有很多:“小肠是人体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上册P61),“生物的每种性状通常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苏科版《生物》八年级下册P5),……把“模糊”的词语解释清楚,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深究其宗”的思想方法,真正得到了“渔”鱼的方法,这正是“有效课堂”的最好体现。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要身体力行,抽丝剥茧,揭示书本字词蕴含的深刻内在,让学生的认知不“模糊”,让学生得到更多。3、“专业术语”要强化在学习“昆虫”一节时,好多学生都喜欢把昆虫的“翅”说成“翅膀”。“翅”与“翅膀”,虽然只是一字之差,可是,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翅”是指昆虫由皮肤褶皱演变形成的,具有飞行机能的一种运动器官,属于生物学专业术语。而“翅膀”虽然也是指动物的飞行器官,但它是一个俗语,不是生物学术语。(这样的例子还有:“骨”与“骨头”,“足”与“脚”,“耳”与“耳朵”,“眼”与“眼睛”等。)一字之差,表面上反映的是科学概念与日常概念的区别,体现的却是生物学专业素养方面的差异。生活中的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