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导语设计同学们,从古至今,人生在世,谁能事事如意?就包括同学们这样小小的年纪,像学习啦、与父母同学的相处呀,是不是处处都如自己所愿?当自己遇到这样苦恼的时候,你希望找到一个怎样的地方来生活?对,那就是世外桃源。今天,我们就随着陶渊明的神笔来探索一下神秘的桃花源吧!第一课时学习目标第一步:了解作者生平及社会背景;第二步:熟读课文;第三步:疏通课文第一二自然段。一、交流感知1、作者简介陶渊明(公元365—427年),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他自29岁入仕,作过州祭酒、参军一类小官。后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陶渊明于41岁毅然辞去在任仅80余日的彭泽县令,回柴桑归隐。此后直到他逝世的23年间,以耕读自娱,未再入仕。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有《陶渊明集》传世,主要散文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2、社会背景:陶渊明的大半生处在我国封建社会史上的一个大分裂、大混战的黑暗时代。当时长江以北的土地,为异族侵占。北方各族上层统治者经常发动对南方的骚扰和进攻。而东晋王朝,则苟安江南,无所作为,且矛盾重重,危机四伏。当时的豪门世族,恣意侵占良田山泽和佃客奴仆,他们聚敛民脂,搜刮民膏;加之江南各地军阀互相攻伐残杀,而陶渊明的家乡江州浔阳,又正是地处三江之口的军事要冲,连年的征战,给这一地区造成了更为惨重的破坏。陶渊明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内忧外患、祸乱不已的年代之中。起初,他很有大济苍生的抱负:“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拟古》九首其八);“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翩思远翥”(《杂诗》十二首其五)。但在黑暗的现实面前,其结局也只能是“有志不获骋”(同上其二)。总之,理想与现实发生了矛盾,这一矛盾贯穿陶渊明的一生,这不仅表现在他出仕与归隐的反复,也表现在他归隐之后内心的苦闷与愤懑。3、听读课文,读准字音二、研读共品1.阅读“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复前行,欲穷其林。”找出自己不懂的字词,师友小组一起讨论解决,不能解决的记下来。2.阅读“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找出自己不懂的字词,同小组一起讨论解决,不能解决的记下来。(1)太元:东晋孝武帝司马曜的年号(376—396)。(2)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朵。屈原《离骚》:“夕飡秋菊之落英。”缤纷:繁多的样子。屈原《离骚》:“佩缤纷其繁饰兮。”(3)黄发:指老人。《诗经》:“黄发台背。”“皆寿征也。”垂髫(tiáo):指儿童。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故称。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后汉书·伏湛传》:“髫发厉志,白首不衰。”(4)豁然开朗:形容山狭隘幽暗一变而为开阔明亮。(5)俨(yǎn)然:整齐的样子(6)阡陌(qiān、mò):田间小路,南北为阡,东西为陌。交通:互相通达。三.互助释疑师友互助通译第一、二自然段四.巩固拓展师友小组背诵竞赛五.总结提高谈收获1、作者2、字音字义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