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当中国加入WTO、中国申奥成功那一刻到来的时候,所有的华夏儿女无不热泪盈眶,欢呼雀跃。那是因为我们流淌着一样的民族热血,拥有着一样的民族感情,热爱着拥有同一个名字的祖国。爱国不一定是做轰轰烈烈的大事。爱祖国,就意味着爱大地、江河、语言、文化、民族、同胞等等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也是爱国的表现,特别是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这种感觉才最强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让我们来看看小弗郎士的体会吧!教学目的要求1.理解课文所表现的反对侵略、热爱祖国、热爱并努力掌握好自己祖国语言的主题。2.了解作者怎样通过平凡的材料,表现重大的社会问题。(以小见大)3.理解本文标题的含义和作用。4.学习通过语言、外貌、动作、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的方法。5.了解第一人称的写法及其作用。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掌握文学常识、重点的字词2、理清小说的基本情节、训练复述能力。3、大致掌握小说的结构小说的情节很简单,它以普鲁士战胜法国后强行兼并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事件为背景,通过一个小学生在上最后一堂法文课时的所见所闻与内心感受,深刻地表现了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感情。阿尔封斯·都德法国19世纪后半期小说家。时代背景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1871年,法国战败,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士。普鲁士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反映这一事件。小说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按篇幅、容量分﹛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微型小说(小小说)情节:环境:人物:小说的中心,反映文章主题(小说的人物描写包括: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故事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的三要素你知道这些字词吗踱来踱去诧异懊悔惩罚祈祷郝—赫宛转哽咽gěngyèwǎnghǎoqǐdǎochéngàochàduóhè二、生字捂(wǔ)戒(jiè)凳(dèng)叟(sǒu)膝(xī)赚(zhuàn)钥(yào)匙(shi)藤(téng)挟(xié)皱(zhòu)三、词征发:旧时指政府向人民征调人力或者财物。祈祷:求神降福免祸的活动。思量:心里想。诧异:觉得十分奇怪。喧闹:喧哗热闹。懊悔: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惨白:(面容)苍白。四、课文分析1.作者为何以"最后一课"为题?2、这篇小说的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写了哪些人?主要写谁?--------这是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的一堂法语课。--------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一、上课路上二、上课前三、上课中四、下课后以时间推移为顺序按情节发展可把文章分为:(1-6)(7-10)(11-22)(23-27)阅读课文,思考:阅读课文,思考:1.1.小说以什么作为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的?小说以什么作为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的?2.2.据此,小说可以分为三部分,如何划分?据此,小说可以分为三部分,如何划分?““我”的见闻和感受我”的见闻和感受第一部分:上学路上第一部分:上学路上第二部分:最后一课第二部分:最后一课第三部分:不屈精神第三部分:不屈精神朗读课文第l一6节(上课路上),,注意“我”在途中的所见所闻。1、"我"为什么想"别上学了?"小弗郎士是怎么想的?-----①小弗郎士这天迟到,怕老师骂,特别是怕检查功课,因此很自然地想到了逃学。-----②野外的景色是那么吸引人。2、沿途有哪些景象吸引了他?-----天气是那么晴朗,那么暖和;画眉在树林边宛转的唱歌;普鲁土兵正在操练。3、对于普鲁士兵的操练“我”是如何看的?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认为比学习有趣、天真、幼稚、无知、是非不清,为下文做了铺垫。4、"可是我还是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有哪些地方能说明他能管住自己?------①尽管周围的自然环境和普鲁士兵的操练吸引了他,但他还是向学校跑去。------②看见许多人在看布告,他只是边走路边猜测,没有停步,“一”表示思想的跳跃,经过一番斗争还是“不停步”。------③听到华希特跟他玩笑,还是...